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4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

節(jié)目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舒越,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臺灣女歌手孟庭葦,一起在漳州古城和閩南水鄉(xiāng)邂逅20余項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沉浸式體驗閩南文化的厚重底蘊與創(chuàng)新活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報。節(jié)目組供圖

“以木為偶,以偶做戲”,福建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表演藝術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為提線木偶與布袋木偶兩種。讓漳州、泉州人引以為豪的傳統(tǒng)木偶戲,帶著濃郁的閩南特色而來,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走出國門,舞向國際。

南音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也是可考證的最接近古代原貌的音樂表演形式,仍保留著古樂器遺制。節(jié)目中,“點水南樂”以南音四大古譜之一《百鳥歸巢》為創(chuàng)作基礎,融入民謠等元素,和來自海峽兩岸的南音傳承人同臺演唱,用現代音樂語言共述兩岸鄉(xiāng)情。

閩南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涵蓋大木作、紅磚瓦、剪瓷雕、灰雕等多種工藝。大木作以榫卯結構為核心,無膠無釘,牢不可破;紅磚瓦以“閩南紅”為特色,龜背紋、燈籠紋、銅錢紋等裝飾磚紋還寄托著美好寓意;剪瓷雕將碎瓷片“變廢為寶”用以裝飾屋頂、灰雕則通過麻絲灰制作人物形象,為紅磚古厝錦上添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報。節(jié)目組供圖

蟳埔女的簪花以鮮花串成花環(huán),配以骨簪固定,寓意圓滿;服飾則以“大裾衫、闊腳褲”為主,便于海邊勞作。福州三條簪以三支扁平如刀的銀簪為特色,造型獨特,寓意深遠。三支銀簪象征“為國、為家、為己”,承載了女性的多重身份與責任擔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報。節(jié)目組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