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嘉德拍出的一枚康熙通寶,尺寸28.0×1.2,價格高達23000元。不是大拍的網(wǎng)絡(luò)平臺價格也不低,比如某夏一枚尺寸27.7x1.2的,也拍出17500元。

這看似普通的錢幣,為何要比羅漢錢、大樣錢之類貴得多?其實這就是著名的“乾隆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背寶泉乾隆手 嘉德2024拍賣:23000元

什么是"手類錢"? 俗一點說就是“錯配幣”。比如

這種"混搭風(fēng)"主要分三種:首先是用本朝字體鑄前朝錢(如康熙乾隆手);其次是用前朝字體鑄本朝錢(如嘉慶寶福乾隆手)。再然后是用同朝代不同錢局字體混用(如東手臨)。

字體辨認(rèn)比較復(fù)雜,包括我自己看起來也比較費勁,但正是因為懂得人少,這也是當(dāng)下為數(shù)不多可以撿漏的品種了。尤其注意“乾隆手”,因為這是一種紀(jì)念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手寧(面文效仿寶東局

普通手類錢雖然比基礎(chǔ)版貴,但漲幅還算理性。比如滿漢東基礎(chǔ)版120元,"臨手東"能賣到1200元。而"東手臨"只值300元左右,但另一種“東手寧”因為比較稀少卻能賣到1500元以上。

篇幅有限,今天只介紹重點的“乾隆手”。其2015年的美品才4000元,如今沒1萬元根本拿不下,母錢更是飆到5~10萬元!

為什么唯獨"乾隆手"這么金貴?秘密藏在故宮檔案里。民國時期黃鵬霄編撰的《故宮清錢譜》就收錄過"康熙乾隆手",而現(xiàn)代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類錢幣根本就是18世紀(jì)的"宮廷紀(jì)念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左邊康熙“乾隆手”右邊康熙本朝制錢

要識別“乾隆手”其實也不難,主要看背后的滿文。

如箭頭所示,“乾隆手”的背面滿文"寶"字三個圓圈排列如軍訓(xùn)隊列,圓圈之間不相連。最后收尾的一筆“折彎”是和圓圈處在同一個直線上。

而普通版是相連的圓圈,最后一筆“折彎”較長,和圓圈不在一條線上。

康熙“乾隆手”右邊的滿文“泉”字其實就和乾隆寶泉大制錢一樣,和康熙本朝的“泉”字完全不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通寶二十局的“通”字體

要識別其他的“手類錢”,還要看正面的字體,直接放個圖吧,這需要慢慢對比,也挺麻煩的,但這也是當(dāng)下樂趣所在。

很多人不懂,簡單一點來說,如果你的康熙通寶背后是寶泉局,正面“通”字卻是“昌”局的寫法,那版別就是“昌手泉”。

如下圖所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網(wǎng)絡(luò)

以此類推,如果背面帶個漢文“河”字,“通”卻是“寧”字的寫法,那就是“寧手河”,這樣解釋是不是就能看懂了?

不是介紹“乾隆手”嘛,怎么又偏題了?其實并不是。其他手類錢,鑄造原因可能是地方錢局牟利、戰(zhàn)事吃緊的補鑄后鑄或者民間私鑄等原因。

但“乾隆手”的工藝精度遠超其他“手類錢”,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乾隆皇帝在位60年后禪位時,特意讓戶部寶泉局補鑄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年號錢。

這些錢直徑28mm左右(比普通錢大2mm),厚度1.3-1.5mm,重約5克,個個銅質(zhì)精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順治通寶乾隆手

這三種是正兒八經(jīng)的“紀(jì)念幣”,用于宮廷賞賜祭祀等用處,數(shù)量非常少,這也是極其昂貴的原因。

順治“乾隆手”比康熙版稍微便宜一點,但也是萬元起步的“高貨”了。至于雍正版的“乾隆手”,曾經(jīng)傳言要比康熙版貴上十倍,但其實沒那么夸張,只不過數(shù)量更少而已。

當(dāng)下隨著"乾隆手"價格飛漲,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仿品,就不細說了免得又有人抬杠,總之練好眼力永遠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