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10塊錢!”

孩子放學(xué)剛進門,將書包一扔,就湊到你身邊張口要錢。

你還在忙著洗菜,條件反射就蹦出一句:

“又要錢干嘛?”

也許我們不知道,當(dāng)孩子開口要錢的時候,其實是在跟我們練習(xí)“人生第一場談判”。

他可能想買飲料,也可能是班里同學(xué)都買了某個小玩具,或者只是覺得:我想要點自己的決定權(quán)。

但我們隨口的一句話,可能當(dāng)場,就把他想開的那扇“表達和信任之門”——關(guān)上了。

別誤會,我不是說孩子想要什么就得給。

只是,我們怎么回應(yīng),真的很重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孩子問你要錢時

當(dāng)孩子開口要錢時,這3句話,最好別說。

①“你拿錢干嘛?一天天就知道花錢”

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經(jīng)典反射”:一聽孩子要錢,立馬皺眉、聲音上揚、語氣批判,順帶把“花錢=不知節(jié)制”打包灌輸。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孩子聽完這句話,往往瞬間不說話了?

低頭、走開、或者撅嘴嘟囔一句:“算了,不要了……”

這句話,為什么“殺傷力”大?

因為,它不僅是在否定孩子的請求,更是在羞辱他想“擁有”的欲望。

孩子可能只是想買個小玩意兒,或者請同學(xué)喝瓶水,你卻像是在審問小偷:“你又想干啥?”

在他們還沒來得及解釋之前,就先給了個“你亂花錢”的罪名,孩子心里,很容易產(chǎn)生這種聲音:

“是不是我想要東西,就是不對的?”

“我開口就被罵,那以后還是別說了……”

很多孩子長大后“什么都自己憋著”“不愿表達需求”,和小時候這樣的回應(yīng)脫不了關(guā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②“我小時候,哪有你這么幸福”

還有時候,只要孩子一伸手要錢,我們就立馬搬出自己苦情劇本:

“我小時候一毛錢零花都沒有!衣服都得穿被人家給的舊的,哪敢問大人要錢?想都不敢想!”

說完自己,還不忘順帶評價一下當(dāng)代孩子:“你們現(xiàn)在,手機、奶茶、玩具、外賣……日子過得比我那時候幸福多了?!?/p>

聽起來挺有道理,但說實話,這句話,真的沒什么教育意義,純屬情緒發(fā)泄。

因為孩子聽完的潛臺詞是:

“你小時候苦,所以我就不配擁有?”

“我過得好,是一種罪過?”

最致命的是——它讓代際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遠。

孩子要的是理解和引導(dǎo),但我們拋給他的,是過去的“苦難敘事”和“比較”。

說多了,還有個副作用:

父母那么苦,他哪敢幸福???

于是,孩子學(xué)會“裝窮”,不敢要、也不敢說。他不是變懂事了,而是變會隱藏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③“沒有錢,別問我!”

當(dāng)?shù)搅嗽碌?、工資還沒發(fā)、菜還沒買、娃又在耳邊“媽媽10塊、20塊”地叫個不?!?/p>

于是,我們火氣上來了,一句“沒有錢,別問我!”直接蓋章打發(fā)。

簡單、粗暴、有效——但也特別傷人。

這時候的孩子,就像被潑了一桶冷水。小臉一垮,嘴角一嘟,默默走開。

你以為他是不鬧了,其實他是不敢說了。

這句話的問題在哪?

它不是“沒錢”,而是“你不想談”。

很多媽媽,并不是真的身無分文,只是不想應(yīng)對、沒空解釋、沒力氣溝通,干脆一句話懟回去。

但在孩子眼里,聽到的卻是:

“你說了也沒用?!?/p>

“我不想聽你說?!?/p>

“你的需求不重要?!?/p>

久而久之,孩子學(xué)會的,不是理解家里的財務(wù)狀況,而是“閉嘴才不會惹你煩”。

當(dāng)然,我不是說,孩子要錢,咱就得立馬滿足。而是,咱們可以更智慧、更藝術(shù)地回應(yīng)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如何回應(yīng)孩子的“我要錢”?

以下這3種方式,不打壓孩子、不立馬答應(yīng),也不繞彎子——就是讓我們,輕輕松松接住他的“錢題”,順便教他一點理財意識。

●第一句:“咱們聊聊,你想怎么花?”

這不是答應(yīng),也不是拒絕,而是一個邀請:

“我愿意聽你說?!?/p>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給了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理由。

孩子說:“我想買畫畫的馬克筆。”

你說:“哦?上次那套壞了?還是這一套更好?”

這樣一來,孩子開始思考怎么組織語言來“說服”你,也學(xué)會了:想要,就要有理由。

同時,你還能順便判斷,這個需求是不是合理,是沖動消費還是確有需要。

不知不覺中,你幫他建立了基本的“錢要花在值得的地方”的意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句:“你看咱們家預(yù)算,還能挪出這10塊不?”

別怕和孩子談“錢不夠”、“有預(yù)算”這些話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家里的錢是有安排的、是有限資源,反而是種重要的教育。

很多家長怕孩子擔(dān)心,什么都不說,其實錯過了教孩子理解“取舍”與“責(zé)任”的機會。

我們可以這樣說:

“這周你要買練習(xí)冊,奶奶還生日,咱們再加10塊就有點超預(yù)算了。

你看看,是不是等下周?或者這周你別買小零食,能空出這10塊來?”

孩子一開始會不爽,但也會慢慢理解:花錢,是一種選擇,要對選擇負責(zé)。

而我們呢,不再是那個冷冰冰的“拒絕提現(xiàn)系統(tǒng)”,而是一個可以商量、有理有據(jù)的“大人”。

●第三句:“這個我不太支持,但我愿意聽聽你怎么想。”

有些情況,我們心里其實已經(jīng)不太想給了,比如:孩子想買盲盒、奇怪玩具、校園里的跟風(fēng)潮流。

我們怕他養(yǎng)成壞習(xí)慣,但又不想一開口就把他懟回去。

這時候,“這個我不太支持,但我愿意聽聽你怎么想”這句話,特別好用。

它的好處是:

不直接拒絕,但立了態(tài)度;

不堵孩子嘴,還給了他一個表達機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一聽:“你不支持啊……”

你點頭:“對,但我也不是一刀切,我就想聽聽你怎么想的?!?/p>

你就等著聽他小嘴叭叭地辯論,然后你再慢慢引導(dǎo),比如:

“你說,這個能讓你在同學(xué)里不被落下,那你有沒有其他方式保持融入?”

“你覺得它值這個價嗎?我們能不能找個更實用的替代?”

這樣一來,孩子不是“要不到”,而是“說不動你”——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你在他心里的角色,不是那個冷酷說“不”的人,而是那個尊重他意見、但依然理性的大人。

一句“給我10塊錢”,其實藏著很多教育機會:教他表達、教他判斷、教他選擇、教他負責(zé)任。

這3句話,說起來不難,但背后藏著的,是我們認真地對待孩子每一次“想擁有”的愿望。

因為,孩子對錢的態(tài)度,是一點一滴從我們這里學(xué)來的。

我們怎么回應(yīng),他以后,就怎么處理自己的人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