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梁從 4 月 23 日宣布辭職,才僅僅過去三天,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是接踵而至。
曾被外界調侃為 “不懂球的胖子”,可他卻總是用實力在說話,一步一步扭轉大眾看法。
從球員時代的輝煌戰(zhàn)績,到教練生涯的卓越功勛,再到執(zhí)掌乒協(xié)推動改革,他靠的絕非只是蠻力。

01
現(xiàn)在看乒乓球比賽,門票一票難求,場場爆滿,場館被擠得幾乎水泄不通。
很難想象這項運動也曾經歷過無人問津的至暗時刻。

十幾年前,國乒隊員訓練時的運動鞋都要反復修補,隊里連基本工資都發(fā)得磕磕絆絆。
比賽場館內空蕩蕩的,二十塊一張的門票還附贈盒飯,觀眾席上稀稀拉拉坐著幾個人,連加油聲都顯得格外單薄。

但誰也沒想到,這個局面被一群 “不服輸” 的人徹底扭轉。
從劉國梁帶著隊員在賽場上一次次逆轉奪冠,到新生代球員用犀利球風圈粉無數(shù)。
國乒靠著一場場熱血沸騰的比賽,把觀眾重新拉回了看臺。

如今,熱門賽事的門票剛開售就被秒空,觀眾們擠在體育館里,為每一個精彩回合歡呼,為每一次逆轉吶喊。
場館頂棚都快被遠道而來球迷們的熱情掀翻。

曾經為生計發(fā)愁的運動員,如今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運動員,教練團隊也有了更專業(yè)的保障體系。
從二十元送盒飯到一票難求,都是他們一拍一拍打出來的。
然而,這些改變離不開每一位為國乒貢獻青春的人。
劉國梁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在劉國梁卸任乒協(xié)主席時,網友卻認為:
國乒的春天來了。
或許劉國梁的人生早就已經兩極分化,他辭職后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
那些不該被忘記的細節(jié)
劉國梁或許自己都沒想到,“質疑”從來沒有繞開過他。
即便是主動卸任,劉國梁也快被網友扒了“一層皮”。

劉國梁卸任的時候,最難過的莫過于孫穎莎。
細心地網友發(fā)現(xiàn),劉國梁在為孫穎莎頒獎的時候,孫穎莎并沒有很開心,很快她就低下了頭。
重新抬起頭來的時候,孫穎莎雖然調整好了狀態(tài),但是眼眶里的眼淚騙不了人。
或許此時此刻,孫穎莎已經知道劉國梁要辭職了。

4 月 23 日辭職聲明剛發(fā)布,恰逢男單國際賽事失利,熱搜詞條瞬間被 “劉國梁下課”“男乒培養(yǎng)方案失敗” 刷屏。
評論區(qū)里,有人翻出他早年的調侃視頻,諷刺 “不懂球的胖子終于走了”。

有人拿新生代球員的某次失誤說事,指責他 “只重成績不重人情”。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劉國梁的培養(yǎng)方案不好,才導致男乒運動員沒有進步。
但大家似乎忘了,劉國梁是國乒第一個大滿貫得主。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球迷逐漸變成了讓人無法理解的“飯圈文化”。
明明都是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卻總是迎來莫須有的謾罵。
陳夢和孫穎莎的對決,贏得是陳夢,但受傷害的也是她。

王楚欽贏了被罵、輸了也被罵。
不知從何時起,乒乓球粉絲圈開始出現(xiàn) “唯成績論” 的極端聲音。
贏了就是 “yyds”,輸了就是 “教練背鍋”。
隊員之間的正常競爭被解讀成 “資源傾斜”,甚至有人給教練組列 “黑榜”,用飯圈打榜的方式攻擊不同意見者。

當劉國梁卸任,這些積累已久的情緒徹底爆發(fā),而那個為了國乒熬白了頭的人,成了最直接的 “出氣筒”。
即便是馬龍和許昕苦口婆心的引導粉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都很難被得到理解。
劉國梁帶出來的冠軍運動員有很多,甚至他是最年輕的教練。

即便是他主動辭職,都沒有換來網友對他最后的一絲尊重。
有一些球迷只看到了劉國梁對運動員的嚴厲,卻沒有看到劉國梁總是復盤到深夜。
比賽的錄像他總是看了又看,經常夜不能眠。
在劉國梁被迫卸任總教練的職位,很多運動員堵上前程也要為劉國梁發(fā)聲。

這一刻我們無心戀戰(zhàn),只是因為想念。
或許運動員的真誠,正是因為劉國梁也是一個很正常的人。
在口罩時期,場地沒辦法用手量的時候,劉國梁選擇用腳量,只為讓運動員可以心里有底的穩(wěn)定發(fā)揮。
為了國乒更好的發(fā)展,劉國梁成為了改革者,可即便是這樣依然有人不理解。

面對質疑和不理解,他總是用成績說話。
但質疑聲似乎越來越大。

只要是輸?shù)粢痪直荣?,不理智的球迷就會將“鍋”甩給劉國梁。
但他本不該承受這么多。
即便劉國梁在任職期間,帶出來了張繼科、孫穎莎、王楚欽、馬龍、樊振東等多位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還是逃不過無端的謾罵。

那些為國乒逐漸熬白的頭發(fā),似乎也成為了一場“笑話”。
還好有些球迷對劉國梁的付出是認可的。
或許面對網上的流言蜚語,劉國梁并不在意。
因為卸任并不是終點。

卸任不是終點
卸任可能并不是劉國梁的終點,他用四年的時間拿下了大滿貫,用八年的時間帶出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運動員。
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國乒卻來越好。
比賽場上短暫的時間,或許是很多運動員執(zhí)著一生的執(zhí)念。

結語
劉國梁或許早就習慣了爭議,但國乒不該忘記,那些賽場上的逆轉都是這個胖子帶著一群人咬碎牙關拼來的。
卸任不是終點,正如他說的 “只要國乒需要,我隨時都在”。

輸贏只是一時,而總有人在背后把 “拼命” 熬成了日常。
希望大家能少些極端,多些包容,別讓運動員寒了心,畢竟國乒的輝煌,離不開每個拼盡全力的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