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的本質(zhì),是早期關(guān)系中“被接納”體驗的匱乏。

羞恥感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情緒體驗,它常常隱藏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知、人際關(guān)系以及心理健康。很多人在生活中會經(jīng)歷精神內(nèi)耗、焦慮或巨大的壓力,卻不清楚這些情緒的根源。實際上,這些情緒往往與不健康的羞恥感密切相關(guān),而這種羞恥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關(guān)系中“被接納”體驗的匱乏。

不健康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

不健康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

羞恥感的本質(zhì)在于個體對自己某些方面或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健康的羞恥感是一種適度的自我反思,它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guī)范或道德標準。然而,不健康的羞恥感則是一種過度的、自我否定的情緒體驗,它常常源于早期關(guān)系中“被接納”體驗的匱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下,個體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感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無法全然接納孩子的全部方面,孩子就會在某些領(lǐng)域中感到羞恥和丟人。例如:

  • 依賴的羞恥感:孩子需要被陪伴和依賴父母,但如果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依賴,甚至表現(xiàn)出厭煩或指責,孩子就會將依賴視為一種羞恥的行為,進而壓抑自己的需求。
  • 表現(xiàn)的羞恥感:孩子在考試中成績不理想,如果父母的反應(yīng)是批評或指責,孩子就會將“成績差”與“丟人”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羞恥感。
  • 情感的羞恥感:孩子在表達某些情感(如憤怒或悲傷)時,如果父母否定或貶低這些情感,孩子就會認為這些情感是不被接納的,甚至認為自己是“壞的”。

這些早期的被接納體驗的匱乏,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不被愛”或“不值得被愛”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延續(xù)到成年,成為不健康羞恥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