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是佳能Powershot S80拍攝。采用了1/1.8英寸傳感器,物理焦距是20.7mm,加上了2倍數(shù)碼變焦,等效焦距是200mm。

圖2是索尼RX10 Mark IV拍攝。采用了1英寸傳感器,物理焦距是219.33mm,等效焦距是600mm。

這兩個均為不可換鏡頭相機拍攝。相機內部標注的焦距都是等效焦距(等效135相機焦距)。就算鏡頭上標注了物理焦距,但是在拍攝時,顯示屏上顯示的都是等效焦距。

圖3是佳能EOS 800D拍攝。是APS-C畫幅傳感器,物理焦距是16mm。等效焦距26mm。

圖4是佳能EOS R5拍攝。是135全畫幅傳感器,物理焦距15mm。等效焦距是一樣的。

圖5是哈蘇907xCFV100C拍攝。是4433的中畫幅,物理焦距55mm。等效焦距是43mm。

這三者都是可換鏡頭相機。相機鏡頭上標注的都是物理焦距。換算成等效焦距就看用在什么機身上,乘以相應的鏡頭焦距轉換系數(shù)即可。

在相機時代。不管用什么機身,在拍攝的過程中說起焦距,大家都會自動轉化成等效135焦距。

所以我覺得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135相機等效焦距是所有攝影人在交流焦距問題時最為通行的標準。

圖6是vivo X90 Pro+拍攝。拍攝時用的是2倍,水印上顯示的是等效焦距50mm。

圖7是vivo X200 Ultra拍攝。拍攝時手機顯示的就是400mm等效焦距。

那么對于手機來說,標注倍率好還是135等效焦距好?

手機標注倍率都是以主攝作為基準的。那么23mm?28mm?35mm?其實主攝焦距不同,標注倍率的結果就是不同手機2倍可能取景范圍也不同……

所以我一直覺得用倍率標注手機的取景視角是非常不嚴謹?shù)摹?/p>

既然在相機時代,一直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等效135焦距,那么手機時代計算焦距也用的是這個作為水印上代表標準,為什么在手機實際拍攝的時候,還要用2倍3倍這樣的去標注呢?

我覺得非要扯用戶習慣都是無稽之談。習慣都是養(yǎng)成的。按照倍數(shù)的標注本身就會造成拍攝的混亂。而標注等效焦距是一個比較標準的數(shù)值。

用戶如果不明白焦距和拍攝視角的關系,那么使用倍率他們一樣不明白。明白的就是手機屏幕中看到的畫面。

習慣既然是養(yǎng)成的,那么手機廠商就應該幫助用戶養(yǎng)成一個準確的表示焦距的習慣吧。

手機幾倍幾倍……應該丟到歷史的塵埃里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