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科儀所需的作法器

法器是道教齋醮法壇上不可或缺的器具,通常在醮壇上與經(jīng)韻及科儀相結(jié)合使用,而某些法器亦適用于特定的法術(shù)儀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帝鐘,亦稱三清鈴、法鈴或法鐘,其高度約為23厘米,口徑大約9厘米,通常由黃銅制成。帝鐘配備手柄,柄端形似劍,呈山字形,三個并列的突出物象征著三清。在道教中,帝鐘被認(rèn)為具有召喚神靈、驅(qū)逐邪魔的神奇力量。

圭簡,亦名笏、朝簡或朝板,長度大約50厘米,寬度約5厘米,厚度約5毫米,略微彎曲,上端稍窄。圭簡有玉制、象牙制和木制三種材質(zhì)。在道教的齋醮法事中,法師手持圭簡,仿佛面對天庭,以之謁見三清、玉帝等神圣。

如意,通常由玉、木或骨雕刻而成,形狀微曲似心字,有三個突出點。如意的兩端設(shè)計成云彩形或靈芝形,中央一點呈圓形,隱喻道教的三清化育萬物,也象征著一心敬奉三寶。如意是方丈在宣讀經(jīng)文、參與齋醮法會時所使用的法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法印,通常為正方形,亦有長方形,尺寸約在4至15厘米之間,大小各異,材質(zhì)包括木質(zhì)、石質(zhì)、青銅、玉等;作為道教上奏天庭的印信,它亦是行使神力的法器,常用于驅(qū)魔辟邪。

法劍,亦稱寶劍、令劍或七星劍,長度約為60厘米,分為鋼鐵鍛造和桃木雕刻兩種類型;通常由兩把鋼劍組成,可合并使用,稱為合劍,或分別持于兩手,稱為雙劍。道教信仰中,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賴三尺法劍。

法尺,一般分為木尺和鐵尺兩種,長度約為30厘米,寬度約2厘米,厚度約1厘米;它是道教齋醮法壇所用的法器,用于驅(qū)邪逐鬼,消除不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令牌,亦稱雷令或五雷號令牌,以雷擊棗木制作最為理想。其形狀為弧頂平底,尺寸大約為高18厘米、寬7厘米、厚3厘米,頂部呈圓形,底部為方形,象征著天地。在醮壇儀式中,令牌用于召喚神將,驅(qū)使雷神。不使用時,應(yīng)以錦囊妥善保存。

手爐,即帶有手柄的香爐,便于手持。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灌獻(xiàn)之禮所用的圭瓚,其形狀類似盤子,內(nèi)盛祭酒,手柄形似圭。在醮壇儀式中,有手持手爐行香的環(huán)節(jié),由高功(儀式主持人)執(zhí)手爐點燃香料,進(jìn)行祭祀儀式。

龍角,亦名靈角、號角或角笛,長度約為30厘米,口徑大約10厘米,分為牛角和錫角兩種材質(zhì)。作為醮壇的法器之一,靈角主要用于召喚神靈,驅(qū)散妖邪之氣,具備招神和驅(qū)邪的雙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