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迷都應該知道,金庸筆下那《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以及《倚天屠龍記》是被稱為“射雕三部曲”,但你若自詡“資深金庸迷”的話就會知道,金庸筆下有關(guān)聯(lián)的作品,不只是這“三部曲”而已。
金老的大部分作品之間都是存在關(guān)聯(lián)的。
比如《射雕》中登場的“南帝”段智興就是《天龍》中段譽的孫子,只因段譽的歷史原型正是那段和譽(段正嚴)。
又如《笑傲》中,有人提到張三豐持真武劍蕩平群魔的往事,任我行也提到過自己那吸星大法源自北宋年間的逍遙派,是由“段皇爺”一脈傳承下來。

(王重陽、僧人機組號)
再有《鹿鼎記》中提到“前朝有位令狐大俠天下無敵”。
可見金庸的故事就如同一部另類史詩一般,但嚴格來說,這種傳承關(guān)系,卻又不太緊密。
比如從《天龍八部》到《射雕英雄傳》之間就有數(shù)十年的空白時期,金庸為何不寫一部《射雕前傳》來串聯(lián)兩部作品?
是不能?還是不敢?
一、值得展開的故事
《天龍八部》的故事發(fā)生在北宋哲宗時代,而《射雕英雄傳》的故事發(fā)生在南宋寧宗時代,期間有近百年的時間。
而且從《射雕英雄傳》中的設定來看,這個數(shù)十年的時間也有太多故事可以訴說。
比如那“第一次華山論劍”就讓人格外好奇,當年五絕高手在華山絕頂大戰(zhàn)七天七夜,那是一場車輪戰(zhàn)還是大亂斗,王重陽究竟是如何力壓四絕的?
又如金庸提到王重陽曾是抗金義士,他又是如何悟出一身神功的。
再有王重陽與林朝英的那段愛恨糾葛,也同樣值得展開細說。

(王重陽劇照)
換言之,金庸大可圍繞“王重陽”這個角色,以他為主角創(chuàng)作一本《射雕前傳》,他為何要放著這么好的素材不用?
答案或許很簡單,就因為“前射雕時代”的主角可能壓根就不是王重陽,因為還有五位前輩高人更為強大,若以實力而論,他們就算是這“前射雕時代”的五絕。
二、五位前輩高人
前射雕時代的哪五位高人算得上是此時的五絕?
第一位要提到的便是那“北宋大內(nèi)文官”黃裳。
說黃裳這名字,你未必熟悉,但若換個稱呼,以“《九陰真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者”來稱呼他,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黃裳劇照)
無論是射雕五絕還是后來的神雕五絕,乃至《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黃衫女,他們在修煉《九陰真經(jīng)》之后,武功都有突飛猛進的提升,可見這經(jīng)書中的武功有多精妙。
而創(chuàng)出這經(jīng)書的黃裳自然是一等一的好手。
第二位要提到的則是這個時代的明教教主,而這人也與黃裳有些許交集,這人即是方臘。
《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就借張三豐之口提到過方臘其人,這人正是北宋徽宗時代的明教教主,當初宋徽宗派黃裳去征討明教,遇上的多半就是方臘。
那方臘有多強?且不說他強如張無忌,至少他也身懷乾坤大挪移,并且他與他那一眾忠于他的部下是將黃裳的大軍殺得七零八落,以至于黃裳只能隱居起來,這才有了后來他自創(chuàng)《九陰真經(jīng)》的事跡。
可見方臘的個人實力不俗,加上他掌控的明教勢力,又有誰敢小瞧他?

(方臘劇照)
接著第三位則是一位與王重陽有交集的存在,這人即是斗酒僧,在金庸的廢案里,他也被稱為“青城大隱”,不過這里以正式成書版本為準,姑且稱其為“斗酒僧”。
這僧人只是斗酒勝了王重陽,這有何厲害之處?
其實道理很簡單,王重陽奪取《九陰真經(jīng)》是為了避免群雄爭搶經(jīng)書,惹得生靈涂炭,因此他必不可能將這經(jīng)書隨意交給他人,此時斗酒僧卻只是酒量勝過他,就能借閱經(jīng)書。
這說明什么?
說明斗酒僧要不是實力比王重陽強,要不是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輩,王重陽才會格外信任他。
而從這人能輕而易舉地創(chuàng)出《九陽真經(jīng)》,他的實力自然是遠在王重陽之上的。
再到第四位,相對而言,這人的名氣就大得多了。
他在《神雕俠侶》《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記》中都有被提及,只是從未正式登場,這人即是“劍魔”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就是那種“人不在江湖,江湖卻有他的傳說”的那一類人,他縱橫江湖三十多年,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他那一套獨孤九劍是能夠破盡天下所有武功,這位前輩的事跡當真是讓人向往。
根據(jù)楊過的推測,這人是活躍于神雕時代的六七十年前,也就是“前射雕時代”,他會是這幾人中最強的嗎?
最后的第五位也是讀者最為熟悉的一位,這人即是《天龍八部》中的虛竹。

(虛竹劇照)
《天龍八部》中有三位主角,而金庸賦予三人的結(jié)局又各不相同,其中大哥蕭峰是自戕身亡,三弟段譽在新修版中是做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后來依舊活躍于武林之中的,也就只剩排行第二的虛竹了。
虛竹有逍遙三老的內(nèi)力加持,若不主動散功,活個百歲不成問題,到了前射雕時代,他的武功修為怕是已臻化境,世上又有誰是他的對手?
既然“前射雕時代”人才濟濟,金庸為何不圍繞他們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時代過于精彩,金庸才沒法展開細說。
道理很簡單,這五人都十分強大,那金庸若是要將他們串聯(lián)在一起,該如何平衡他們的實力?
是該讓黃裳力挫群豪嗎?畢竟他創(chuàng)出的《九陰真經(jīng)》是讓五絕爭搶。
是要讓方臘稱霸一時?畢竟黃裳也確實被他擊退過。

(虛竹、王重陽劇照)
還是讓斗酒僧度化眾人?他可是連王重陽都要仰望的存在。
或是劍魔敗盡群雄?他一生都沒敗過,是不么?
最后是虛竹,他可是曾經(jīng)的主角,他若遇上這幾位高手,又該擦出怎樣的火花?
無論怎么寫,似乎都不合適,只有讓他們“王不見王”,才能保持角色的強大形象。
所以金庸對這段故事避而不談,只用只言片語供大家猜想,反倒是十分聰明的做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