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是讀書》(葛劍雄文集第9卷),葛劍雄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是讀書》(葛劍雄文集第9卷),葛劍雄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讀書是縈繞讀書人一生的事情,讀什么樣的書,怎樣讀書,為何讀書,乃至借書、購書、藏書、護書等事宜都是心頭之重。葛劍雄教授在新書《也是讀書》中分享了自己與讀書相關(guān)的種種,既談年少讀書如久旱逢甘霖,也談青年時求學之不易,亦從眾多師長大家賣書捐書的窘迫抒發(fā)藏書之難。

至于讀書的內(nèi)容,自然因人而異。葛劍雄教授作為中國史學的大家,歷史無疑在其數(shù)十年的讀書生涯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這本由其親自選輯的文集,囊括了上百篇序、跋、隨筆,除了分享其讀書、求學外,也匯集了他對歷史、地理、文化和當今社會的深刻思考與獨到見解。這一篇篇文章橫跨數(shù)十年光陰,呈現(xiàn)了一位學者一生的思想結(jié)晶,也將其內(nèi)心深處的信念表露無遺。

誠如葛劍雄教授在書中所比喻:“碎石的個體是堅硬的……碎石的團體是靈活而富有韌性的……碎石可以一時被塵土或積雪覆蓋,但塵土和積雪不能持久,而碎石永遠存在?!薄霸高@些長短不一的文章成為一塊塊碎石,起到鋪路的作用。”在生活被喧雜的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裹挾的當下,這本真摯厚重的文集或許能給我們一點沉淀的勇氣,重新探尋讀書的初心與意義。

>>內(nèi)文選讀

己所欲,如何施于人?——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摘自《也是讀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xiàn)了古代的君子推己及人的美德。在共同的價值觀念或文化認同的前提下,人們“欲”或“不欲”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己所不欲是絕對不能施于人的,而己所欲就應(yīng)該積極主動地施于人了。

到了今天,特別是面向世界,共同的價值觀念或文化認同的前提并不普遍存在,更多的還是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不同文化的摩擦,或者是不同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的并存,因而推己及人的美德延伸到了更大的范圍,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即己所欲是否必定要施于人?又該如何施于人?

在中國開放之初,國人對來客無不盛筵款待,而且按照傳統(tǒng)的待客方式,不停將各式菜肴夾入客人的餐盤,甚至直接放入飯碗。來自東亞的客人無不連聲稱謝,即使對某些食物并不喜歡,也不會有所表示。來自西方的客人往往會直率地表示夠了,或者說“不,謝謝”。但主人往往不加理會,認為只是客人的客套,繼續(xù)增添客人已表示不需要、不喜歡的食物,力勸甚至強制客人享用。有的客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主人完全不尊重他的人權(quán)。由于不了解、不尊重文化差異,過分的熱情好客換來的是誤解和不滿。

時至今日,這類具體的、細節(jié)性的文化沖突基本已成過去,即使偶爾發(fā)生,也會很快化解。但在對文明、文化整體性的認識上,不少人還停留在當時的水平,還是習慣于用自己的標準和觀念對待他人,因而往往要將己所欲強施于人。

在論述“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的對外政策時,習近平主席一直強調(diào)“文明互鑒”。不同文明之間應(yīng)該互相借鑒,重要的前提就是認識到其他文明有值得肯定、需要學習的部分。但互鑒是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chǔ)上的,不應(yīng)該是單方面的強勢推行,或過分熱情贈予。己所欲不等于人所欲,在沒有了解他人的意愿時,不能隨便施于人。

中國人對外界的另一個誤解,是夸大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起的作用和對外影響。中國以往的歷史往往不涉及外界,滿足于自娛自樂,不愿甚至不屑于了解外界。例如,中國確定的先進標準,只是根據(jù)個別人的贊美或描述,而不是基于廣泛的比較和精確的統(tǒng)計。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封閉和阻隔,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相互了解都很有限,僅僅根據(jù)個別學者的主觀判斷、旅行家的片面觀察,再加上選擇性的應(yīng)用,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經(jīng)不起檢驗的。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瑪雅文明與中國文明有什么聯(lián)系或相互影響,二者是無法比較的,不存在哪一個更先進的問題。中國的漢朝、唐朝雖然與羅馬同時并存,但目前也還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實質(zhì)性的交流,彼此之間也沒有什么影響。從這一意義上說,羅馬和漢、唐都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圖源:視覺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視覺中國

比較而言,古代中國更缺少傳播推廣自己文化的愿望和動力。因為中國長期以“天下之中”自居,一方面認為“天朝無所不有”,在物質(zhì)上無求于人;另一方面又認為華夏(漢族)以外的人都屬蠻夷,只有接受中華文明才能由“夷”入“夏”,由野蠻轉(zhuǎn)化為文明,但這只能出于他們的主動,如朝鮮、越南、日本那樣主動學習,而不應(yīng)也不必由中國去傳播推廣。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在外國辦過一所孔子學院,也沒有主動向外國派過教師,就是在國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也要到改土歸流以后才開始辦學校,開科舉。16世紀以降,遷往海外的華人已經(jīng)開始形成自己的社區(qū),但直到清末,他們還得不到祖國的承認和保護,更不可能獲得來自祖國的文化資源,加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文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不識字,不具備傳播文化的能力。即使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盡管華僑、華人在總?cè)丝谥姓己艽蟊壤袊幕瘡膩頉]有成為這些國家的主流。

因此,今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了解其他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差異,特別應(yīng)該關(guān)注和發(fā)現(xiàn)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積極但適度地展示、介紹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回答外界的疑問,消除別人的誤解。只有當別人需要時,才可以施于人,并且要與對方商量,如何有效地施于人。

同樣,我們也希望其他文明、其他文化、其他國家也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不要像某些人那樣,始終將自己的標準和觀念當作“普世”的,甚至唯一的,以此來衡量中國的一切,或企圖以此來改變中國。

已故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比绻蠹叶寄軋猿帧凹核挥?,勿施于人”的底線,又遵守“己所欲,慎施于人”的原則,那么我們離這一境界又近了一大步。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