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旅途中,當提及速度的上限,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便是真空中的光速,其數(shù)值為 299,792,458 米 / 秒。

物理學明確指出,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或者承載信息的物質,都無法觸及這一速度,而只能無限趨近。愛因斯坦在 20 世紀初率先洞察到這一特性,并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 —— 無論觀察者處于何種運動狀態(tài),所觀測到的光速始終恒定。
這一理論看似違背直覺,卻得到了 1887 年邁克爾遜 - 莫雷實驗的有力驗證。至此,光速不變、不可超越逐漸成為物理學領域的基本公理。

然而,真實的宇宙遠比理論更為復雜。實際上,存在一個比光速略低的速度極限,這一限制使得人類無限接近光速的目標變得愈發(fā)遙遠。
換言之,在邁向光速的征程中,我們首先需要跨越這一障礙,而它也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速度極限道路上的巨大絆腳石。
在眾多粒子中,光子、膠子和引力子能夠以光速運行,其原因在于這些粒子均不具備質量。相反,夸克、電子(輕子)、中微子等粒子因具有質量,由它們構成的質子、原子乃至人類,在真空中的運動速度必然低于光速。

與此同時,無質量的粒子和波則必須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那么,這個比光速更低的速度極限究竟源自何處?這就需要從看似 “空無一物” 的真空說起。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宇宙真空是絕對的 “真空”,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即便在宇宙的深處,真空實際上也包含著多種成分:

- 低溫輻射(CMB):即微波背景輻射,它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高溫輻射。經過 138 億年的漫長冷卻,這些光子如今已進入微波波段,溫度降至 2.7K。盡管單個光子的能量較低,但它們在宇宙空間中無處不在,每平方厘米的空間內大約存在 400 個光子。
- 中微子輻射(CNB):同樣誕生于宇宙大爆炸時期,中微子的速度與光子極為接近。由于中微子質量極小且呈中性,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盡管每秒有數(shù)十億個中微子穿透我們的身體,我們卻幾乎無法察覺它們的存在。
- 星際介質:在宇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大量物質通過引力作用凝聚形成恒星、星系等結構。然而,仍有大量物質殘余散布于星際空間,包括塵埃、中性原子以及被星光電離后的等離子體。

當人類試圖創(chuàng)造更高能量的粒子,或者建造無限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時,這些在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物質便成為了不可逾越的障礙。

其中,微波輻射中的光子對高速運動物體的影響最為顯著。這是因為光子數(shù)量眾多、分布均勻,且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或宇宙飛船,不可避免地會與這些光子發(fā)生相互作用。
大型強子對撞機代表了人類在粒子加速領域的最高成就,但在宇宙中,還存在著更為強大的天然加速器 —— 中子星和黑洞。

這兩種天體不僅擁有極其強大的引力場,其磁場強度更是人類實驗室所無法企及的。從中子星和黑洞中噴射出的宇宙射線,包含了人類已知能量最高、速度最快的粒子。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質子的速度可達到 299,792,455 米 / 秒,相當于光速的 99.999999%。而高能宇宙射線中的質子能量,更是對撞機中質子的 3600 萬倍,速度達到 299,792,457.9999999999999992 米 / 秒,盡管已經極為接近光速,但依然未能突破這一極限。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接收到的宇宙射線中,質子的能量(速度)大多集中在這一數(shù)值附近,幾乎沒有超過這一速度的情況。
理論上,宇宙射線中的質子應當可以無限接近光速,其速度數(shù)值也應呈現(xiàn)連續(xù)分布。然而,實際觀測結果卻與此相悖,質子的速度似乎在某一特定數(shù)值上出現(xiàn)了 “截止”。
正如前文所述,宇宙真空并非真正的真空,宇宙射線在傳播過程中,會與微波輻射中的光子發(fā)生相互作用。盡管光子的能量較低,但宇宙射線中的質子能量極高,兩者碰撞時會依據(jù)質能公式 E = MC2 產生新的粒子,這一過程會消耗質子的能量,進而降低其速度。

宇宙射線中質子的這一極限速度,對應著一個極限能量值 ——5 × 101?eV。當質子的能量超過這一數(shù)值時,在其飛行過程中,會持續(xù)與光子碰撞并產生 π 介子,直至質子的能量降至這一極限值以下。這一能量極限被稱為 GZK 極限,得名于三位相關物理學家名字的首字母。

GZK 理論不僅解釋了宇宙射線中粒子速度出現(xiàn) “截止” 的現(xiàn)象,也確定了粒子所能攜帶能量的上限。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中的每一條宇宙射線、每一個質子、每一個原子核,乃至宏觀世界的所有物體,都必須遵循 GZK 極限。

這意味著,存在一個比光速更低的速度極限,阻礙著我們無限接近光速。例如,即便未來人類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創(chuàng)造出能量超過 5 × 101?eV 的質子,其速度一旦超過 299,792,457.9999999999999992 米 / 秒,也將迅速損失能量,降至這一速度極限以下。
同樣,如果我們建造出速度極快的宇宙飛船,在飛行過程中,飛船也會與微波輻射中的光子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因能量損耗而被燒毀。
綜上所述,穿越宇宙的所有帶電粒子,以及我們所能感知的一切物質,都面臨著一個速度限制,這一限制并非光速,而是一個略低于光速的特定數(shù)值。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輻射。不過,隨著宇宙的持續(xù)膨脹,微波輻射中的光子將不斷冷卻,由此產生的速度極限也將逐步上升,緩慢趨近光速。但需要明確的是,微波輻射中的光子不會完全消失,它們將始終存在,持續(xù)阻礙人類邁向光速的探索之旅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