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國乒協(xié)宣布劉國梁辭去主席職務,由王勵勤接任。
這一決定看似突然,但若將時間線拉回2024年12月,重看樊振東與陳夢宣布退出世界排名的事件,以及隨后長達8個月的輿論與改革爭議,便能發(fā)現劉國梁的離任絕非偶然。

這位曾帶領國乒走向巔峰的“不會打球的胖子”的職業(yè)生涯背后,是乒乓球運動改革帶來的多重矛盾。
一、權力與矛盾
劉國梁身兼中國乒協(xié)主席與國際乒聯(lián)第一副主席,既要主導國乒戰(zhàn)略布局,又得參與全球乒乓球規(guī)則的制定。
而同時又身為WTT世界乒聯(lián)董事會主席的他,更是乒乓球商業(yè)化改革的直接推動者。

這三重身份本應相輔相成,但在實際過程中卻難免會有利益沖突。
2024年12月,樊振東和陳夢公然抵制WTT“不參賽即罰款”的規(guī)則,并且宣告退出世界排名。
WTT官方堅決聲稱此規(guī)則已沿用四年,并非新出臺的規(guī)定,然而樊振東卻表示,自己“從未被官方告知退賽需繳納罰款”。

這場沖突迅速升級為公眾事件,央視等權威媒體聲援運動員維權,而劉國梁卻因身兼WTT掌門人與中國乒協(xié)主席,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沉默。
再加上國際乒聯(lián)主席索林又公開表示等待中國乒協(xié)的回應,直接將壓力完全甩給了劉國梁。

作為WTT的負責人,他需要維護賽事商業(yè)利益,作為中國乒協(xié)主席,他又需保護運動員權益。
二者之間的矛盾又在規(guī)則執(zhí)行不透明、溝通機制缺失的情況下被進一步放大。

更關鍵的是,WTT的商業(yè)化改革雖提升了賽事熱度,卻沒能解決運動員的核心訴求。
比如賽事過于密集,運動員還沒從上次的賽事中休整過來,又得戰(zhàn)下一場,以至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損耗,如果不參加,又得面臨巨額罰金。

林林總總加起來,劉國梁難以兼顧所有,受不了的樊振東等人只能退出世界排名。

二、樊振東
樊振東的退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WTT改革后矛盾不予以及時解決的必然結果。
自2019年WTT成立以來,賽事體系逐漸取代國際乒聯(lián)的傳統(tǒng)巡回賽,試圖通過增加賽事頻率、提升商業(yè)價值來吸引資本。

但這一模式對運動員的負面影響不可謂不大。
2025年,WTT全年就安排了9個月的常規(guī)挑戰(zhàn)賽及更高級別賽事,運動員需在全球奔波參賽,否則面臨罰款或積分清零。

作為“超級全滿貫”得主,樊振東早已無需通過商業(yè)賽事證明實力,但頻繁參賽卻加劇了他的傷病風險。
他說:“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輸球也不行,贏球好像也沒那么行?!?/strong>
左右衡量后,終是選擇反抗WTT的商業(yè)化規(guī)則。

其實類似的不滿早有先例,尼日利亞選手阿魯納曾因退賽罰款和獎金拖欠問題公開控訴WTT,但因咖位較小未能引發(fā)廣泛關注。
樊振東的退賽之所以引發(fā)震動,不僅因其奧運冠軍的身份,更因其與劉國梁的微妙關系。

兩人曾經是有過密切合作的。
東京奧運會男團決賽前,劉國梁激勵樊振東“必須殺出來,站出來之后才能勇立潮頭”。

但巴黎奧運會后,樊振東逐漸淡出國家隊,轉而代表上海隊參賽,公開互動減少。
外界猜測,這與劉國梁在巴黎周期加大對王楚欽的支持力度有關,二人的關系也變得微妙起來。

三、樊振東與劉國梁
2017年,劉國梁卸任國乒總教練引發(fā)震動,樊振東、馬龍等主力以罷賽聲援,成為國乒歷史上罕見的集體抗爭事件。
那個時候的劉國梁是運動員心中的精神領袖,而樊振東也是他重點培養(yǎng)的接班人。

然而,隨著劉國梁在2018年出任中國乒協(xié)主席并主導改革,兩人的關系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WTT的成立后,加劇了賽事商業(yè)化與運動員權益的沖突,而劉國梁的多重身份使其難以平衡各方訴求。

2025年澳門世界杯上,王楚欽、林詩棟等新生代選手接連失利,很明顯,國乒運動員的斷層問題已經很嚴重。
因為這些,輿論再次將矛頭指向劉國梁,認為是其改革不力所致。

與此同時,樊振東的退賽聲明被很多人解讀成對劉國梁的公開質疑,盡管雙方從未承認存在個人矛盾,但劉國梁這時的沉默也讓輿論愈演愈烈。
此次劉國梁雖然在辭職聲明中強調是為奧運備戰(zhàn)讓路,但很多人認為,他是樊振東事件與新生代選手的失利的直接推手。

他的離開,既是對改革爭議的擔責,亦是為新一代管理者掃清障礙。
也許他在身兼數職的情況下,難以將各方利益做到平衡,但是推動乒超聯(lián)賽商業(yè)化、實施“養(yǎng)狼計劃”培養(yǎng)外協(xié)對手、力主WTT賽事體系創(chuàng)新,也確實在短期內提升了乒乓球的國際影響力。

當然,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乒乓球運動商業(yè)化需要運動員的頻繁曝光,但頂尖選手的職業(yè)生涯黃金期有限,他們更傾向于將精力集中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地方,而不是配合一些并不配合的通告和賽事。

其次,中國乒乓球的成功長期依賴舉國體制,而WTT的改革試圖引入市場化邏輯,兩者在資源分配、賽事優(yōu)先級上必然會產生摩擦。
劉國梁身兼體制內管理者與市場改革者,兩相夾擊下必然會有一方利益受損。

除此之外,劉國梁的“強人”風格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任期間集權式管理雖高效,卻也導致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樊振東事件就能明顯看出這一點,以至于公眾對其“一言堂”的批評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無論是出于哪方面考慮,劉國梁的卸任是必然。

劉國梁走了,王勵勤上位,這也標志著國乒將從“冠軍至上”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轉型。
新任主席王勵勤提出“過程導向”理念,允許年輕選手試錯,也強調技術革新與心理建設。
而樊振東雖暫別國際賽場,但他的抗議也從客觀上推動了WTT對運動員權益的重新審視。
因為如果榮譽、利益與健康的天平難以平衡,“樊振東事件”或會重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