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上六點,咱部門微信群里“叮咚”一聲,就彈出周末部門聚餐的消息。

我同事小陳當時正坐在工位上,手機屏幕一亮,他立馬就瞅見了。手指在那“發(fā)送鍵”上懸了好幾秒,最后還是沒回消息。

為啥呢?原來上周同事小王,人家也是收到聚餐消息,直接就回了個“有事去不了”。第二天,領導就旁敲側擊地說“咱們團隊啊,得有凝聚力”。

這社交上的事兒,誰都難免碰到,可怎么才能既守住自己的小邊界,又不讓別人覺得咱不給人面子呢?其實社交心理學上還真有更好的辦法。

一、咱用“情感共鳴”把對抗感給化解咯

咱人類大腦里有鏡像神經元,這就決定了咱天生就容易被感情打動。

你看啊,當你收到飯局邀請,要是直接拒絕,對方心里就容易有防備。但要是你表達了共情,那感情的小紐帶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

《非暴力溝通》里講的“觀察 - 感受 - 需求”模型,可就是解決這種社交難題的好辦法。

咱市場部新來的小林,就有這么一招。

她收到張總發(fā)的聚餐消息后,先是真誠地夸:“張總,您組織的活動大家每次都玩到不想散場呢!”這一夸,張總心里肯定舒坦。

接著她又發(fā)了一張小孩畫的生日蛋糕圖,說:“可惜今晚是女兒五歲生日,她特意準備了小皇冠要給我戴?!本瓦@么一說,把拒絕變成了溫馨的家庭故事。

嘿,你猜怎么著,張總還主動說改天單獨給她補份禮物。

還有資深公關總監(jiān)王女士,那經驗更厲害。

有客戶請她吃飯,她就發(fā)了個自己最近的體檢報告:“看到高密度脂蛋白指標亮紅燈,現在連紅燒肉都要限量供應了?!?/p>

她這自嘲式的健康話題,既說了自己不能去,又讓客戶感同身受??蛻暨€特關心她,說下次改約吃輕食局。

二、巧妙轉移社交能量場

社交學家凱倫·弗利在《拒絕的藝術》里說,會社交的人就跟太極高手似的,能輕松把對抗的場景變成合作的事兒。這一般就是通過“目標置換”來實現的。

咱新媒體運營的小劉,那應對飯局邀請的方法,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

主管邀請他周末團建,他就回:“最近在惡補 ChatGPT prompt 寫作技巧,準備給咱們賬號策劃個爆款選題?!闭f完還立馬提議:“下周一下午三點大家方便的話,我分享半小時 AIGC 工具包使用心得?”

你看,他這么一說,就把單純的飯局邀約變成專業(yè)技能共享了,領導還覺得他學習特別主動。

外企高管陳先生也有他的一套。

老同學請他聚會,他就發(fā)了一段 30 秒的語音:“兄弟,最近在跟德國團隊談并購案,時差都沒倒過來呢。等這個項目塵埃落定,咱們去崇明島包棟別墅燒烤,我?guī)险洳氐?82 年拉菲?!?/p>

他用一個具體的場景,代替了模糊的承諾,拒絕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讓人期待的約定。

三、構建個人社交節(jié)奏感

日本禮儀研究機構做過調查,那些在職場里一直高頻率社交的人,三年后人際關系滿意度,反倒比適當缺席的人低。

這就跟《精力管理》里提到的“節(jié)奏復原力”概念一個道理,間歇性斷聯,才能讓長期關系維持得更好。

自媒體人林小姐有她自己的“社交電池理論”。

她把每周五定成家庭日,要是有這個時段的邀約,她就直接回:“周五是我的固定家庭時間,雷打不動陪孩子去科技館?!?/p>

她這么一設置儀式化的邊界,合作伙伴反而更尊重她的時間安排。有一回,客戶還專門調整簽約時間,就為了去她推薦的親子餐廳體驗體驗。

心理咨詢師趙老師也有一手。

碰到臨時邀約,他先問:“今天聚會有什么特別主題嗎?”等對方說就是常規(guī)聚餐,他就建議:“最近天氣好,不如改約周末騎行?”

他這么把室內飯局升級成戶外活動,既符合現在大家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又能創(chuàng)造更深層次的聯結。

在現在這個到處都連接的時代,學會拒絕可比啥都重要。

咱用情感共鳴代替對抗,用未來承諾化解遺憾,用節(jié)奏感去經營關系。

就像法國哲學家薩特說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勇氣做出選擇?!?/p>

把優(yōu)雅說“不”的本事學到手,說不定咱在這人情社會就能活得更自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