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釣中有釣底漁獲多的說法,因為自然水域中底層進食的魚類品種更多一些。但是當氣溫開始飆升時,底層魚類大多只能在早晚階段進食,因為只有這兩個階段淺水才比較涼爽。相對來說,高溫季節(jié)中上層的魚類更好釣一些。原因很簡單,底層魚類喜涼怕熱,但是中上層魚類喜暖怕寒,所以草魚、鰱鳙、翹嘴、白條會非?;钴S。但是一定要注意這些魚類喜暖或者耐熱的本質(zhì),其實是對高溶氧的需求。

高水溫時深水缺氧,淺水高溫但是高溶氧,這是為何氣溫越高時這些魚類越是在淺水層活動的原因。凡是釣浮,都需要找準魚層,因為魚層會因為水溫、溶氧條件發(fā)生變化。而中上層魚類跟底層魚類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存在魚道或者魚窩的概念,總是逐溫逐氧和逐食,什么水層舒服就在什么水層,而不像底層魚類那樣什么地形舒服就在什么水層。找水層,對于浮釣鰱鳙和翹嘴是最為常見的。浮釣翹嘴尤其是在筏釣大翹嘴的時候,找不到魚層是釣不到魚的。對于浮釣鰱鳙來說也是如此,不然窩點有氣泡,還真的未必釣得到鰱鳙。

鰱鳙對溶氧有極高的需求,這也是中上層魚類的共同特點。所以浮釣鰱鳙大致有這樣的一個規(guī)律,氣溫越高魚層所在水層越淺,氣溫越是涼爽魚層所在水層就會越深。其實原理是這樣的,如果氣溫非常高,那么水溫就會比較高,水溫跟溶氧是成反比的,所以高溫水條件下深水層必定溶氧不足,所以鰱鳙一定在淺水層。如果水溫比較涼爽,深水層并不缺氧,鰱鳙就會在深水層,在深水層的原理就更加簡單了,淺水層怎么都不如深水層安全,所以只要深水層溶氧條件適宜時,鰱鳙一定不會涉險到淺水層活動。

釣鰱鳙較為適合晴天垂釣,陰天也行,關(guān)鍵是風(fēng)力不能大。因為刮風(fēng)可以改善溶氧,鰱鳙所在的水層會比較深,找魚層的難度就非常大了,因為風(fēng)力不同,對水層改善效果也不同。刮風(fēng)還會造成窩點難以形成的現(xiàn)象,同時還會吹跑釣組,所以說浮釣鰱鳙最關(guān)鍵是選擇一個風(fēng)小的天氣。晴天微風(fēng)時,溫度高、風(fēng)力小,最適合釣鰱鳙。我們都知道高溫季節(jié)更適合釣下雨天,這是因為雨水的注入可以降低水溫提升溶氧,但是更適合釣底層魚類,這種天氣底層魚類更加活躍,鰱鳙會藏在不知道什么水層的深水層,所以垂釣難度更大一些。

除了根據(jù)氣溫、天氣條件來大致判斷水層,還可以通過漂相、中魚率的情況來判斷鰱鳙所在的水層。在手竿釣鰱鳙時,使用的餌料必定是比重輕、霧化好的餌料,有入水就開始霧化變輕的特點,所以說漂相大概率是緩慢變化的。再加上鰱鳙的進食跟任何魚類都不同,不會咬住魚鉤,所以漂相一般都不會那么明顯。要注意緩慢動作中的停頓、加速,都可能是魚鉤入口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有漂相,但是提竿的時候全是空槍,一般來說是釣淺了,需要把浮漂座往上拉一拉釣深一些。如果有漂相,而且幅度非常大,一般是釣深了,魚層在上方,夸張的漂相是因為魚蹭到魚線造成的。

最后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提竿之后子線上有鰱鳙的黏液,那是應(yīng)該釣深點還是釣淺點呢?還要注意,鉤間距不當也會造成難中魚的現(xiàn)象,需要根據(jù)餌料比重、風(fēng)力大小調(diào)整鉤間距,確保下鉤在餌料霧化的水層。敬請關(guān)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