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1643年8月,在明朝滅亡的前幾個月,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因為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新興的大清因為皇位繼承的問題,陷入了一場最接近分裂的危機之中,稍有不慎,內部便會爆發(fā)大戰(zhàn),如果真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之后的清軍入關,也沒有繼明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之清朝。

但這場危機并沒有持續(xù)太長時間便幸運得到解決,當時繼承皇位的兩大熱門人選分別是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還有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在僵持不下之際,多爾袞主動提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帝福臨。當然另有史料記載這是鄭親王濟爾哈朗提議的,不過不論是誰提議的,總之多爾袞是支持的。

順治帝繼位時年僅6歲,所以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共同輔政,雖然之后多爾袞迅速獨攬大權,成為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并且將豪格打壓致死,并罷免了濟爾哈朗的輔政之權,但他終究是在皇位爭奪戰(zhàn)之中失敗,沒有成為新任皇位,更是注定了他之后被順治帝清算的悲慘結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多爾袞當時為什么不搏一搏,為什么要退讓一步,為什么讓順治帝如同“撿漏”一般繼位呢?

其實準確來說,多爾袞之所以爭奪皇位失敗,之所以要退步,不是因為豪格,也不是因為濟爾哈朗,更不是因為其他諸王貝勒,而是因為他輸給了一位死人,輸給了自己的八哥清太宗皇太極生前留下的種種手段。

之前文章中分析過,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八家分權,清太宗皇太極則是一家集權,以中央集權模式加諸在八旗制度之上,而他前后在位17年,也初步構建了崇德皇權,這點在他死后是馬上起到關鍵性作用。

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他留下的八家分權模式之下,八旗旗主擁有絕對的大權,議立新任大汗也是由八旗旗主推選,八旗大臣并沒有發(fā)言權,一點存在感都沒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經過皇太極的一家集權,宗室諸王貝勒開始沒落,而八旗大臣則是開始向權力核心靠近,開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像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便是成為崇德皇權的代表,所以在議立新帝時,本來只是陪襯的兩黃旗大臣卻反客為主,堅持要擁立先帝之子,甚至不惜以武力震懾宗室諸王貝勒,使得中央集權模式之下的父死子承開始成為新的帝位繼承方式,而不再以汗位推選制為主。

可以說兩黃旗大臣在當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們堅決要求皇太極子嗣繼位,不惜兵戎相見,所以多爾袞只能退讓,只能是退出這場帝位爭奪戰(zhàn)。

在堅決擁立先帝之子的同時,兩黃旗大臣還達成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豪格雖是皇太極長子,但因為他自領正藍旗,所以他繼位的話,雖然兩黃旗依舊可以保持天子自將之旗的超然地位,但肯定要屈居于正藍旗之下,不符合兩黃旗的利益,所以兩黃旗一開始就不是那么堅定的支持他,最后更是將他拋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皇太極剛剛去世時,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兩黃旗的主要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八人,往肅王(豪格)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以上(順治帝)為太子,私相計議”,這是把豪格當成了過渡人物,主要還是想擁立年幼的順治帝,所以當多爾袞支持順治帝繼位時,兩黃旗大臣是馬上同意,并且之后以支持他為攝政王作為回報。

兩黃旗大臣之所以擁立順治帝,因為順治帝可以說是皇太極的在世諸子中地位最高者,皇太極在正式稱帝以后,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順治帝的生母孝莊太后就是其中之一,在五宮之首的孝端皇后沒有子嗣的情況,順治可以說是嫡子,比之其他兄弟,具有先天優(yōu)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順治帝年幼,沒有自將之旗,所以他繼位,兩黃旗肯定還可以繼續(xù)保持之前的超然地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順治帝當時只有6歲,立一位小皇帝,各方都可以分到權力果實,阻力也小了很多,像多爾袞借此成為攝政王,所以順治帝最后成為最大贏家。

皇太極一家集權的成果不只是兩黃旗成為皇權的堅決捍衛(wèi)者那么簡單,他還在根本上構建六部等國家行政機構,來取代八旗“以旗代政”的模式來管理國家,以此剝奪宗室諸王貝勒的權力。

不過皇太極這個人很穩(wěn)重,采取的是以德服人的慢刀子奪權方式,所以并沒有出現(xiàn)強烈的反彈。

皇太極起初先是命諸王貝勒掌管部務,等于是剝奪了各旗的大權以后,又通過讓諸王貝勒掌管部務的方式繼續(xù)掌權,以此安撫諸王貝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穩(wěn)住諸王貝勒以后,皇太極開始通過加強監(jiān)督部務,來打壓乃至架空諸王貝勒。諸如以六部的啟心郎來監(jiān)視諸王貝勒的一舉一動,因此導致他的支持者和親兒子都是反對,引發(fā)了一場不小風波。

成親王岳讬當時掌管兵部,他是皇太極的侄子,更是皇太極的心腹,是皇太極可以成功繼位的功臣?;侍珮O的長子豪格當時掌管戶部,這對堂兄弟對于啟心郎“往往探聽我二人之言,即行陳奏”的行為表示出極大不滿,使得皇太極大怒,最后岳讬被論離間皇太極和豪格父子等罪,降為多羅貝勒,罷兵部任。豪格也是被降為多羅貝勒,罷戶部任。

從這里可以看出,豪格雖然軍事能力很強,但是政治天賦實在差勁,屬于有勇無謀,實在是因為他是皇太極長子,皇太極的其他兒子年幼還沒成長起來,加上他軍事能力確實不錯,所以才可以成為獨領一旗的肅親王,在當時占有一席之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豪格有皇太極的本事,在皇太極死后,可以與兩黃旗快速達成一致,許諾繼續(xù)保持兩黃旗的超然地位,并且許以利益,獲得其他諸王貝勒的真正支持,那他繼承皇位就是板上釘釘,奈何他跟父親皇太極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是敗的一塌糊涂。

等到時機成熟以后,皇太極更是罷諸王貝勒掌部務,讓八旗大臣掌握六部,諸王貝勒的權力進一步縮水。

皇太極還借力打力成立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滿洲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機構,看似是八家分權的延續(xù),實則是起到反作用,本來最早的八王共治,主要是由八旗旗主商議國家大事,議政王大臣會議,則是戰(zhàn)功赫赫的諸王可以參加,稍遜一籌的貝勒也可以參加,有資歷的大臣也可以參加,議事人數(shù)的參加,實際上是稀釋了八旗旗主的權力,皇太極又將支持自己的人安排進去,使得自己在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一家獨大之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以說經過皇太極的一家集權,他猝死之后的格局,已經大不同于努爾哈赤死后的格局,首先是諸王貝勒的權力大縮水,已經不可能做到幾個人關起門來就可以決定皇帝人選,當時可以決定大局的幾大勢力,也大多是傾向于皇權的。

兩黃旗是皇太極自將之旗。

正藍旗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所領。

鑲藍旗是支持皇太極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所領。

兩紅旗本由禮親王代善長子岳讬掌管鑲黃旗,三子薩哈廉掌管正紅旗,但都享年不久,皆是死在崇德年間,由下一代羅洛渾和阿達禮接任,但因為年少無太大功績,所以實際上是由代善掌管兩紅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代善當時已經是60歲的老人,歷經早年被努爾哈赤廢掉儲君之位,中年和晚年被皇太極屢屢打壓,代善早已有急流勇退之心,根本沒有繼承帝位的野心,并且因為與十四弟多爾袞有舊怨,所以代善是傾向于豪格或者說皇太極子嗣繼位的。

這樣一來等于是有六旗支持皇太極一脈,所以這也是一開始豪格擁有六旗支持的關鍵原因,只不過因為他并沒有因勢導利,加上對手多爾袞太強,所以其他幾旗一看他也不符合各方利益,也就沒有堅定支持他。

最后也就是剩下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掌握的兩白旗,并不同意由皇太極子嗣繼位,而是推出多爾袞來爭奪帝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這時候皇太極對于諸王貝勒打壓的效果再一次顯現(xiàn)出來,皇太極對于諸王貝勒還有一招就是分化,這招在多爾袞三兄弟身上尤其有效。

雖然這三兄弟是一奶同胞,但皇太極先是在分努爾哈赤留下的遺產時,做主讓多鐸分得大頭,使得多爾袞和阿濟格很是不滿意。又是以小錯罷免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由多爾袞擔任鑲白旗旗主。

因此三兄弟之間的關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都很差,尤其是阿濟格一直對多爾袞有很大意見,多爾袞雖然之后與多鐸形成政治同盟,將多鐸第五子過繼給自己為嗣,并且以多鐸取代濟爾哈朗的輔政王地位,但這都是后話,在皇太極猝死之際,三兄弟處于互相有怨,面和心不和的狀態(tà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看似鐵板一塊的兩白旗,實則是暗潮涌動,多爾袞應該是擔憂阿濟格和多鐸是假支持真捧殺,就等著在關鍵時刻背刺他,所以他最終并沒有撕破臉皮,沒有兵戎相見,沒有搏一搏,而是選擇了利益最大化,那便是擁立幼帝順治帝。

這也是新興清朝的一大幸運之處,如果不是文武雙全的多爾袞識破大好局勢之下的危險,明白斗不過皇太極生前留下的諸多手段,所以選擇以擁立幼帝破局的話,那么因為帝位爭奪戰(zhàn)而引發(fā)的大戰(zhàn)大概率會爆發(fā),最后無論是兩黃旗一方贏,還是多爾袞一方贏,大清肯定是會輸?shù)模鸫a是元氣大傷,那么面對幾個月以后明朝滅亡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沒有實力入關的話,只能是坐失良機。

而有驚無險的避免這場最接近分裂的危機以后,大清政權則是在幾個月以后抓住機會魚躍龍門,開始蛇吞象之舉,真可謂是時來天地皆同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