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紹的是一位膠東歷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周琬”,生活在明末清初,籍貫為河南商丘,與膠東半島的主要交集為:曾在“萊州營”擔任武官,并與“于七”的盟友有過交戰(zhàn)。

根據清代《商丘縣志》的記載,周琬出身于一個科舉世家,其祖父周士樸系明萬歷四十一年的進士,在崇禎年間曾擔任過工部尚書;其父親周業(yè)熙也有舉人的功名。倘若在承平年代,周琬多半也會承襲讀書之風,走上學而優(yōu)則仕的文官之路。但在崇禎末期的戰(zhàn)亂中,商丘被李自成所部攻陷,周琬的祖父和父母均選擇為明朝殉難。有可能是受戰(zhàn)火涂炭的刺激,周琬棄筆提槍,最終成為了一名武官。

清順治九年,周琬考取武進士,從而踏入仕途。起初,他曾被派往廣東擔任鎮(zhèn)標旗鼓守備,并展示出相應的軍事才能。但該職務后來不知為何被清廷裁撤,周琬隨即被調回北方,先任天津右營守備,后升任山東萊州營都司。(注:清代《掖縣志》雖提及周琬,但內容十分簡略,并將其籍貫標注為“江南”,職務標注為“守備”,與《商丘縣志》皆有出入。文中周琬籍貫和官職信息采用《商丘縣志》之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琬來到萊州上任大約是在順治末期,不久之后,棲霞人于七便以鋸齒牙山為大本營第二次舉兵抗清,他在膠東各州縣的盟友隨即陸續(xù)響應,主要活躍在平度州一帶的“李帽子”就是其中之一。(注:有的資料寫作“李貓子”,在小說《于七的軍師》中,筆者也提及此人,將其姓名寫作“李茂”,設定為明朝萊州衛(wèi)軍戶后裔。)

平度與萊州(掖縣)南北相鄰,在明清時期,平度州又系萊州府的轄區(qū)。因此,“李帽子”所部在平度地界的活動,也牽動了萊州方面的神經。周琬作為萊州營的武官,在此期間就奉調出征,與“李帽子”交過手。

按照《商丘縣志》的說法,周琬率軍先后在“夏計店”“徐里”“藍坻”等地(具體對應現在哪些地方暫未考證)戰(zhàn)勝“李帽子”,“于七遂遁去”。

乍得一看,似乎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周琬在鎮(zhèn)壓于七起義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但商丘畢竟遠離膠東,當地縣志修纂者獲取的并非第一手資料,加之又有“為尊者諱”的情節(jié),因此上述內容其實并不準確。

參考《平度州志》和《即墨縣志》等資料,當時負責征討“李貓子”的清軍主將為即墨營參將劉國玉,雙方交戰(zhàn)的主要地點為平度州東部的“朱毛城”(又稱“康王城”,即現平度市古峴鎮(zhèn)地界上的“即墨故城”,小說《于七的軍師》對這段故事也有描述)。萊州營方面的周琬可能的確參與過與“李貓子”的戰(zhàn)事,但絕非主力。否則,《掖縣志》也不會對此只字不提。

此后,周琬的一位老上司前往廣東主持軍政,他認為前者是可用之才,便上奏朝廷,將周琬從萊州營調到自己身邊。重回廣東的周琬,雖然也取得若干功績,但官職并未有太大提升,最終以潮州鎮(zhèn)游擊的身份告老還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