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道 西班牙每日新聞網站4月17日刊登題為《美國的“生菜時刻”》的文章,作者是瑪麗亞·阿爾瓦雷斯。全文摘編如下:

投資者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模式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衰落,而這種衰落并沒有出現(xiàn)得到解決的跡象。

幾年前,莉茲·特拉斯成為英國歷史上任職時間最短的首相。她的任期持續(xù)了49天,在此期間她提出各種瘋狂的提案,出現(xiàn)各種失誤,最終被迫辭職。

英國一家小報策劃了一場流媒體直播,將特拉斯的照片和一棵生菜擺在一起,看看是生菜先腐爛,還是特拉斯先下臺。最后,生菜贏了。但特拉斯的倒臺很難完全歸咎于她自己。

如今,我們在大西洋彼岸目睹的正是美國的“生菜時刻”。特朗普并不是美國幾十年來衰退的原因,而是癥狀。

2008年奧巴馬贏得大選時,美國已經深陷危機?!笆堑?,我們可以”這句口號是為了呼吁人們擺脫悲觀情緒,鼓足干勁,讓國家重回正軌?,F(xiàn)實情況是,它并沒有奏效??赡苁且驗檎蔚幕匦嗟赜袝r很有限,不可能改變一個失去根基的國家的命運。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的工廠,但隨著美國將知識經濟奉為新教條,其工業(yè)基礎也隨之消失。然而,知識經濟模式只對社會的一部分人有效。硅谷和華爾街創(chuàng)造了財富,但它們無法吸納數百萬曾經在底特律或匹茲堡工廠穩(wěn)定工作的工人。技術創(chuàng)新能為所有人創(chuàng)造繁榮的承諾最終變成海市蜃樓。

曾經有人設想,美國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消費者共和國”,公民的身份將由購買力而非生產力來定義。但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家庭債務飆升,購物中心人去樓空,工人階級被剝奪了體面的工作,只能依靠廉價信貸來替代體面的工資。消費主義非但沒有成為經濟引擎,反而成了結構性傷口上的創(chuàng)可貼。

與此同時,一直是美國繁榮引擎的大都市卻變成怪物。今天的洛杉磯呈現(xiàn)出一幅極度不平等的景象:豪華社區(qū)被無家可歸者的營地所包圍,芬太尼危機讓一座城市成為不想成為的樣子。紐約不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創(chuàng)意熱土,而是一個更富裕但卻無限沉悶的城市。在這里,創(chuàng)造力已經變得無關緊要。

前幾任總統(tǒng)的承諾都是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拜登可能是那個最接近這個目標的人,但他也只能是喋喋不休地談論回到過去的工業(yè)時代,而從現(xiàn)實來看,這似乎不太可能實現(xiàn)。

市場已經懲罰了美國,推高了美國資產的收益率。這一舉動反映出市場對美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xù)性越來越不信任,在債券升值的同時,美元在下跌。

當前這種局面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特拉斯的“生菜時刻”。投資者乃至全世界都注意到了美國模式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衰落,而這種衰落并沒有解決的跡象。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和英國是不是更加失敗?它們是否感染了某種病毒,正將它們推向墮落,而我們其他人可以幸免于難?并非如此。英國和美國的不同之處在于,導致它們先成為工業(yè)化國家,然后成為“后工業(yè)化國家”的歷史進程比世界其他國家開始得更早。但可以預見的是,所有其他西方國家最終都將走上同樣的道路。

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北歐模式是為了生產,而地中海模式應該引導消費以提高生活質量。數量還是質量,擴張還是節(jié)制,效率還是美感,這兩種心態(tài)決定了兩個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個歐洲一直在努力實現(xiàn)文化統(tǒng)一,但至今尚未實現(xiàn),而缺乏文化統(tǒng)一正是我們這個古老大陸的致命弱點。北方的年輕血液帶來了工業(yè)革命,現(xiàn)在必須通過地中海的人文主義理想來完善。(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