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立夏前的菜市場,我真得感慨一句,每年這個時候,攤頭上總會冒出一堆平時見不著的“綠家伙”——各種野菜。小時候不覺得,覺得這些東西看起來毛茸茸的、油亮亮的、帶點土氣,怎么就成了大人眼里一份春夏的寶貝?而且莫名的貴!小小一把,貴得比大白菜、菠菜還心疼錢。剛開始我還想,是不是因為它們“野”,人工收集不容易?可每一年一到春夏交替,還是忍不住乖乖掏錢買,心里還多少有點小竊喜,畢竟“時令的,就是最值的”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且,在野菜這件事上,越普通的食材有時候越“絕”。就說這四種立夏必吃的野菜吧,不吹不黑,吃對了真的能讓你感覺身體通暢、火氣變小、那種“春乏夏困”似乎都能減輕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馬蘭頭——春天的第一口“鮮生”

馬蘭頭最大魅力在于“鮮”。春末夏初,氣溫剛好,不老不柴,入口清新甘甜。馬蘭頭拌豆腐絕了,碧綠中透著奶白,撒點醬油、香油、芝麻,清新到極致。還可以炒蛋、做餛飩、包餃子,我吃過上海朋友做的馬蘭頭咸肉糯米飯,也超級有特色。一盤嫩馬蘭、入口即化,既能清熱祛濕,又養(yǎng)肝潤腸,根本吃不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買馬蘭頭有講究,我自己吃過超市包裝的、菜市場現(xiàn)摘現(xiàn)賣的,還有農(nóng)貿(mào)集市老大爺扛筐現(xiàn)割的。感覺還是后者最香,芽嫩葉小,葉梗短、顏色帶紫紅。這東西不耐放,回家一定要洗凈、焯水,不然沙子嘬牙齒,真是吃了氣死自己——有幾次偷懶沒洗干凈,結(jié)果就是邊嚼邊“嘎吱嘎吱”,像嚼石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薺菜——餡料中的長青樹

每年清明過后,薺菜就是“成精”的速度。原本路邊的小野菜,忽然“高大上”了,在生鮮店里身價倍增。還記得小時候農(nóng)村割薺菜是分分鐘的事,不光能炒還能包餛飩包餃子。北京、江南一帶,春日飯桌少不了一碗薺菜餛飩。薺菜其實北方南方叫法都有區(qū)別,北方叫“護生菜”,“家家有的草藥”?!侗静菥V目》里記載,薺菜清熱利濕、涼肝止血,可別小看它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近幾年市面薺菜大多是人工種植的,價格是野生薺菜的三分之一,但口感略老,拌餡味道也遜色一些。我曾買過一批“進口”冷藏薺菜,還專門看了下標簽,來自本地郊區(qū)的“野生類”,價格能貴一倍。菜販子說“越野越貴”,我覺得更大差異其實在新鮮度。野生的春末最嫩最好吃,人工種的可能抽枝老化快,洗切時多挑嫩葉、去老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說好吃的小竅門:薺菜買回來先焯水,撒點香油、加點咸蛋黃拌拌,有時候比包餃子更驚艷。拌面、煮湯都適合。注意看葉子是不是新鮮碧綠、無黃斑,有時市場為了賣相灑水太多,回家一會就全蔫了。遇到這樣的薺菜,歸根到底還是要趕早去買,撿最頂上的嫩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灰灰菜——不登大雅的“野味擔當”

灰灰菜在城市話題里是個“冷門角色”,但飯桌???。很多朋友圈的朋友一說起灰灰菜都是滿滿童謠感。每到這時候,老一輩都會念叨會做灰灰菜疙瘩湯,顏色灰里透綠,看著不起眼,口感卻極香,帶點植物的粗糙感,越咀嚼越回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灰灰菜的營養(yǎng)讓人驚喜,富含膳食纖維,清熱解毒,消腫潤腸。以往在鄉(xiāng)下地頭簡直隨處都是,現(xiàn)在城市難得碰見,有的菜市場偶爾有貨,被稱為“野菜里的野菜”,價格更是比普通蔬菜翻了幾番。想省心也可以去有機商店找冷藏包裝,但味道不如新鮮“帶泥”的灰灰菜。不過,這玩意兒買回家最大苦惱就是不好清洗,小小灰塵一堆,不耐煩的朋友估計直接勸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怎么挑?顏色發(fā)灰略帶粉綠、嫩葉為主、不要太老的。做法可以是最常見的——焯水蘸醬油蒜泥,或者蛋花湯來一鍋,一點點鮮味配一勺香辣豆瓣醬,整個人都覺得春天來了似的!

說個小趣事,我有一回把灰灰菜端給家里小朋友,人家臭臉:“這不是雜草嗎?”結(jié)果加了點蒜蓉和醬油,小家伙“沒想到還挺香”,反轉(zhuǎn)小劇場分分鐘上演,哈哈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苦菜——清火第一名

春末夏初最著名的“清火野菜”,苦菜當屬王牌擔當。小時候最怕的味道,現(xiàn)在成了餐桌最讓人懷念的清涼“下火菜”。野生的苦菜長得袖珍細長,嫩嫩的綠,價格一點不低,印象里變化最大的反而是市場供應(yīng)——記得初中時代一把苦菜頂多3塊錢,現(xiàn)在隨便都快10塊出頭。野生的貴得有理:需要采摘、清洗,人工成本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苦菜最大的特點就是“苦”,微微的澀并不讓人反感,反而有種莫名的清爽。其實苦菜可不是光能清熱解毒,現(xiàn)代研究說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鉀鈣鎂,簡直是“維他命蔬菜”。做法我最喜歡直接涼拌,水里一焯,擠點檸檬或滴點香醋,蔥花、辣油搭配上桌,清新解膩特別適合油膩消化差的時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也有用苦苣等看似苦菜的“李鬼”冒充,略老又澀。買的時候找頭小莖細、嫩葉多、一掐有清香的,才是道地苦菜。買多了記得分份保存,別貪多,放久容易變味。

有顆搞笑小插曲:有次給朋友試吃,專門加了辣椒和炒肉片,山野氣息加上一點點辣,被誤以為是什么“高級蔬菜”,一桌人搶著要菜譜,真的也是意外之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guān)于價格,不得不說,野菜價格貴跟采摘難度直接掛鉤,很多都是手摘、人工挑選。特別是馬蘭頭、薺菜、苦菜這些,手工門檻真高。再加上春夏交替時間短,當季不吃想吃得一年等頭發(fā)都能長一寸。個人覺得,買野菜的時候,不用死磕“品牌”,新鮮程度=品質(zhì)和價值,能趕早買到的、葉子水靈的,貴點也認了,畢竟新鮮感和營養(yǎng)都是“正經(jīng)貨”。

關(guān)于比較,不同攤頭和品牌其實就是“新鮮度”“自然感”的較量。有些超市打著“有機”“原生態(tài)”,其實保鮮期太長,失去原有野香;市井菜販子當天進貨,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聞得出那點清新的泥土味,小區(qū)里的流動攤是我的首選。有時候還會跟攤主聊兩句,說說今年雨水多不多、野菜長得好不好,仿佛回到了小時候村頭的“集市日常”。

好用的小竅門:買回家的野菜一定要反復(fù)泡水,多洗幾遍,尤其苦菜和灰灰菜,就算頂著“麻煩”二字,徹底去泥沙才安心。有時候我還專門挑不太老的,嫩葉頂芽最鮮美。給家人小孩吃,切得細一點,涼拌或清炒搭適口一些。想偷懶可以提前焯好水冷凍,再分次用,味道雖然差點但也蠻方便。

說起來買野菜也有“翻車”經(jīng)歷:有一年貪圖省事在網(wǎng)上買了大包裝,收到后通通蔫了,失去了原來的生命力和口感,從那以后還是信奉“市場現(xiàn)買現(xiàn)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個人的建議還是——每年春夏趕上這波野菜季,別怕麻煩,多嘗嘗大自然的饋贈。野菜不求吃貴、吃奇,貴在一份新鮮和簡單的野趣。自己動手做幾道家常菜,家里大人小孩都能享受春天味道。也期待市場以后能有更多保鮮技術(shù)、減少損耗,讓我們一年四季都能方便愉快地吃到安全的時令野菜。最關(guān)鍵一點:一定要選安全渠道、確認無污染田地采摘,畢竟健康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