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在農(nóng)村,總有那么幾戶人家,為了巴掌大的地能跟街坊鄰居吵得臉紅脖子粗。
今天占你半米院墻,明天多犁你半壟地,看似占了大便宜,可到頭來,日子過得一地雞毛的往往就是他們。
我老家村里就有這么個事兒,到現(xiàn)在想起來都讓人唏噓。
我們村西頭住著老張家和老李家,兩家的房子是挨著的,就連地也是挨著的,中間就隔著一條小田埂。
本來兩家井水不犯河水,日子也都過得相安無事??墒抢蠌堖@人吧有點小心眼,看到對方的田地每年都豐收,差不多大小的地塊,就是每年都要比他家多收幾擔(dān)糧食,因此心里就有點看不順眼,瞅著那條田埂就來氣。
有一年開春犁地,他故意把犁往老李家那邊偏了半米,還理直氣壯:“這地荒著也是荒著,我多種點咋了?”
老李知道后,當(dāng)場就炸了,拎著鋤頭就找上門:“老張,你也太不地道了!這田埂在這兒幾十年了,你說占就占?”
倆人從吵架升級到動手,老張抄起鐵锨差點把老李腦袋開瓢,最后還是村里人拉開了。這一架算是結(jié)下了梁子,兩家見面就像仇人,連孩子都不許跟對方說話。

從那以后,老張變本加厲,今天往老李家地頭倒垃圾,明天把兩家共用的灌溉渠堵上。
老李咽不下這口氣,也開始使絆子,偷偷把老張地里的菜苗拔掉。兩家明爭暗斗,鬧到村委會、派出所不知道多少次,村干部磨破嘴皮子都勸不住。
更離譜的是,這股怨氣還傳染給了下一代。老張兒子和老李女兒本來是同班同學(xué),關(guān)系挺好,可因為兩家矛盾,在學(xué)校里也成了對頭。
有次倆人在班上吵起來,老張兒子一沖動,推搡中把老李女兒撞倒,頭磕在桌角上,當(dāng)場血流不止。
送到醫(yī)院一查,輕微腦震蕩,還留了道疤。這下徹底鬧大了,兩家人又為了醫(yī)藥費、賠償?shù)氖聝捍蟠虺鍪?,最后鬧上法庭。
官司打完,老李女兒落下病根,時不時頭疼,學(xué)習(xí)成績一落千丈;老張兒子背上處分,沒臉在村里待,早早輟學(xué)去打工。

兩家為了打官司,花光了積蓄不說,還欠了一屁股債。老張媳婦天天跟他吵架,說他“為了幾壟地把家都作沒了”,最后受不了,帶著小女兒回了娘家,死活要離婚。
其實這個并不是個例,在農(nóng)村里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就是哪些愛占地的、爭路邊的、田間地頭爭地邊的人,往往過得都不太好,甚至有的家破人亡了!
在農(nóng)村待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爭地最兇的人家,往往活成了村里的笑話。他們像守著破銅錢的葛朗臺,看不見鄰里和睦才是最珍貴的"宅基地"。
二伯常說:"地邊子爭得越狠,心縫里長的草就越多。"那些被卷尺丈量的土地,最終丈量出的是人心的寬窄。
心理學(xué)上有個"螃蟹效應(yīng)",說竹簍里的螃蟹越多,越爬不出井口,因為互相拉扯拖后腿。爭地的人何嘗不是如此?
盯著眼前的幾分地,卻忘了人生是片更廣闊的田野。就像村東頭的張叔,當(dāng)年主動把自家地頭讓出半米做機耕道,如今他家建房子,鄉(xiāng)親們都是主動來幫忙。

現(xiàn)在他家孩子考上了大學(xué),自己也靠著種大棚蔬菜賺了錢,蓋起了小洋樓,在村里過得有聲有色。
那些在田埂上爭來爭去的人,最終輸?shù)舻牟皇峭恋?,而是讓日子發(fā)光的能力。就像老輩人說的:"地邊子能種出糧食,卻種不出人心;墻基砌得再高,也擋不住命運的風(fēng)雨。"
其實仔細(xì)想想,農(nóng)村巴掌大的地,就算多占了幾分,又能多收多少糧食?為這點蠅頭小利,得罪了街坊鄰居,搞得家庭不和睦,孩子也跟著遭殃,真的值得嗎?
老話常說“遠(yuǎn)親不如近鄰”,可有些人就是拎不清,把一時的得失看得比什么都重,最后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實在讓人惋惜。
這事兒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做人啊,別太計較,心胸放寬點,日子才能越過越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