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炳忠】
“當納粹逮捕共產黨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又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逮捕社民黨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又不是社民黨人;當他們逮捕工會人員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又不是工會人員;當他們逮捕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這段德國反納粹牧師尼莫勒的詩句,曾經在陳水扁家族貪腐案爆發(fā),島內群起“紅衫軍”倒扁紅潮時被廣為引用。那時,只要膽敢挺身反扁的公眾人物,都要被貼上所謂“親中賣臺”“中共同路人”的標簽。就連曾經為了反國民黨、坐過二十余年黑牢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也因領導反貪腐倒扁運動,而被“臺獨”基本教義派打成了“臺奸”。

2006年施明德百萬“紅衫軍”倒扁
如今陳水扁大勢已去,兒子也被賴清德打壓、斷送政治前途。陳水扁遂改走中性路線,勸賴清德要包容不同聲音。但賴清德的處境,正如陳水扁當年執(zhí)政時面對的“朝小野大”局面,且賴以僅僅四成得票率當選,如果再乘以全臺灣的投票率,等于不到三成的臺灣選民投票給他。賴深知,他若不想方設法地大權獨攬,鎮(zhèn)壓異己,必然只有提前跛腳,等待民進黨各派對他的圍剿逼宮。
回顧蔡英文2019年爭取連任時,她的支持度一度相當低,最后全靠香港“反修例”風波,把所謂的“抗中保臺”炒到極致,結果不但挽回頹勢,還創(chuàng)下史上最高的817萬票,讓賴清德望塵莫及,對她恨得牙癢癢。
賴當然也想重施蔡的故技,但偏偏美國對他沒有像對蔡那樣青睞;何況如今還遇上特朗普回鍋,“棄臺論”再起,賴的焦慮、急迫感愈發(fā)激烈。他堅信:只有掌握權力,使自己成為臺灣絕對、唯一的“扛把子”,才能擁有籌碼,連美國、大陸都不能小看他。
就是在這樣的算計下,所謂的“大罷免”登場了!
臺灣的罷免規(guī)則,經過民進黨過去強勢修法后,留下了只需選區(qū)內四分之一選票同意即可通過罷免的超低門檻。唯一阻止罷免的方式,只有動員更多選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否則罷免就會成立。這等于決定了,罷免之戰(zhàn)就是仇恨動員,而國民黨支持者普遍懶得管罷免,以為只要不理它就可以,這正好遂了民進黨的意。
面對農歷過年前,民進黨就已宣布的罷免之戰(zhàn),國民黨一度也說要成立全臺“罷綠委”指揮中心,全面反制民進黨的“罷藍委”,但后來又收手不干,甚至改扯要另搞“公投”。等到民進黨動用各個側翼,已經在各區(qū)收集到足夠的連署,使全臺“罷藍委”的提案有35件進入第二階段,而“罷綠委”的提案只有15件通過第一階段,才知進度明顯落后。
事實上,賴清德為了一路保持“大罷免”的熱度,既使用陳水扁時代將政敵打成“中共同路人”的路數,又加上蔡英文時代建構的一整套“反滲透”法律網,進一步宣布大陸是所謂的“境外敵對勢力”。一開始,他先鎖定在臺灣弱勢的統派、陸配,對他們下手。當時多數人覺得跟自己無關,國民黨內部也有“要和他們保持距離”的疑慮,如此一來正中民進黨分化的陷阱。

陸配被驅逐
更早之前,賴清德用司法工具將柯文哲往死里打,國民黨也因為昔日藍白之間的恩怨,出現“打柯”“挺柯”的不同聲音。國民黨和民眾黨這兩大“在野黨”之間,始終存在芥蒂,國民黨甚至還有借機削弱民眾黨的想法。最后,“司法迫害”終于輪到了國民黨,國民黨幾乎面臨滅黨之災。
4月14日起,臺北市多個“罷綠委”團體被檢調帶走。當時,國民黨臺北市黨部還聲明,這些都是民間團體自己組織的罷免行動,和國民黨無關,被外界質疑這是在切割自家青年。接著,一連幾天的大搜捕,國民黨臺北、新北、高雄、基隆、宜蘭等各地組織都遭到搜查,直到多年來對郝龍斌、蔣萬安及眾多藍營“民代”有恩的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遭羈押,加上此前臺南市黨部副主委也早被收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才終于拉高抗爭層級,形成全黨總動員的反對民進黨獨裁的運動。
然而,國民黨的論述與群眾產生了差距,甚至因為其私心小算盤,還落后于群眾的進步性。在4月18日晚上包圍臺北地檢署的行動中,我們就看到在場群眾質疑起國民黨丟失“堂堂正正中國人”的中心思想,又提不出團結更多國民黨同溫層以外群眾的更高訴求;國民黨除了“支持黃呂媽媽(黃呂錦茹)”的說法外,就是跟著民進黨的論述路徑喊“民主”“愛臺灣”。
本來,一邊是民進黨當局如火如荼搜捕國民黨人,另一邊是特朗普對全球濫征關稅,正好再一次證明民進黨“倚美謀獨”不可行,只會出賣臺灣最有價值的產業(yè)臺積電。那幾天,我在臺北各地活動,都能聽見街談巷議中都在憂慮臺積電被美國掏空,擔心關稅戰(zhàn)將壓垮臺灣經濟等等。
然而,國民黨在發(fā)動群眾聲討民進黨時,卻未在民進黨“跪美賣臺”的問題上做深入批判,打斷群眾反思脫離美國宰制的必要,最終在民進黨最擅長的政治賽道上比誰更狠。

4月26日,國民黨舉行“戰(zhàn)獨裁”凱道游行活動
2019年蔡英文和韓國瑜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期間,曾在一場由中天新聞直播的韓國瑜造勢活動現場,有一位中老年婦女提問:“如果真的實現‘一國兩制’,大陸是不是會繼續(xù)保障臺灣軍公教的退休金?”結果,這個問題被立即打斷,引導到別的內容。事實上,類似這樣的問題被提出,恰恰說明臺灣基層已經出現思考統一的聲音。當綠營愈來愈囂張、原本以為的“靠山”美國愈來愈明目張膽掠奪臺灣時,這種思考必然會涌現。
臺灣民眾有這樣的思想轉變,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柯文哲帶領民眾黨橫空出世,柯本人是“墨綠”出身,卻又信仰務實主義,打破一切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什么所謂的“臺灣共和國”“中華民國”都不如生存發(fā)展重要,于是“親美反共”“親美反中”“抗中保臺”都可以成為偽命題。可塑性如此之強的第三勢力,被民進黨視為叛徒,國民黨的一些親美派對此也頗為忌憚。
因此,朱立倫宣布4月26日將在凱道舉行集會后,本該是國民黨聯合民眾黨共同游行示威的時機,卻一度出現如趙少康等人拋出“不必理會民眾黨,就推動‘倒閣’,讓賴清德解散‘立法院’,不同意的國民黨‘立委’直接開除黨籍”,表面看似展現氣魄,實則擴大國民黨黨內以及藍白兩黨之間的矛盾,隱含著“寧可讓民進黨繼續(xù)威風,也要先整垮第三勢力”的陰謀。
讓民眾產生反思的第二個原因,則來自蔡正元、郭正亮等一批跳脫藍綠,從中美博弈的大格局分析形勢的評論員。他們能從大局出發(fā),讓臺灣民眾了解“反中”不可為、不須為,引導對民進黨失望的藍白兩黨支持者,逐漸走向認識中國、認同中國、思考兩岸統一的道路。所以,賴清德當局才指示檢調機關,硬是利用一個早已進入二審尾聲的“馬英九涉嫌賤賣黨產‘三中’案”,強制給蔡正元戴上電子腳鐐,限制其出境的自由。

蔡正元帶上電子腳鐐
賴清德很清楚,要壓制群眾對他的反彈和不滿,鞏固“綠色恐怖十七條”的正當性,只有繼續(xù)針對指標性人物整肅,擴大寒蟬效應,最終達到一一擊破的目的。當統派被迫害、非統派覺得和自己無關,當柯文哲被迫害、非柯粉也覺得和自己無關,部分國民黨人士甚至見獵心喜。等到國民黨面臨大搜捕,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也因多起案件遭到偵察,國民黨才終于被逼得起身應戰(zhàn)。
其實,多數臺灣群眾都明白,迫害國民黨的是民進黨,和共產黨毫無關系。國民黨自己也仍繼續(xù)派代表前往大陸,維持基本的兩岸關系。既然如此,又何必提出一個概念不清、頗具爭議的標語?最后只是給了賴清德反唇相譏的突破口,強化民進黨借“反共”搞“獨裁”的正當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