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6日中午12時許,伊朗南部霍爾木茲甘省阿巴斯港突然傳來一聲悶響。
正在碼頭裝卸貨物的工人抬頭望去,只見沙希德-拉賈伊港方向騰起直徑數百米的橙色蘑菇云,
沖擊波瞬間席卷周邊,20公里外的蓋什姆島居民家中玻璃紛紛碎裂,連50公里外的城市都能感受到地面震動。

這場爆炸威力之強超出所有人預期。
監(jiān)控畫面顯示,港口集裝箱區(qū)先是騰起火光,隨后多個集裝箱接連爆炸,火焰裹挾著濃煙直沖云霄。
現場救援人員描述,燃燒的化學品釋放出刺鼻氣味,部分區(qū)域因高溫融化成玻璃狀物質。
伊朗緊急調動全國12個省份的消防力量,甚至出動直升機灑水滅火,但火勢仍持續(xù)蔓延數小時。

截至4月28日,官方數據已攀升至40人死亡、超1200人受傷,成為伊朗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業(yè)事故之一。
3名在港口工作的中國公民在爆炸中輕微擦傷,中國駐阿巴斯總領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協調醫(yī)院開通綠色通道救治。


中東經濟咽喉的崩塌
沙希德-拉賈伊港的重要性對于伊朗來講遠超想象。
這個位于霍爾木茲海峽北岸的港口,承擔著伊朗50%的貿易量和85%-90%的集裝箱運輸,年吞吐量超過8800萬噸。
港口內不僅有普通貨物倉庫,還存放著伊朗導彈燃料的關鍵原料——高氯酸鈉。

英國海事安全公司Ambrey的調查顯示,一艘伊朗貨船3月剛在此卸載了一批高氯酸鈉。
這種化學品是制造導彈固體推進劑的核心材料,1000噸高氯酸鈉可生產足夠260枚中程導彈使用的燃料。
爆炸發(fā)生時,這批化學品正存放在港口集裝箱區(qū),成為引發(fā)連鎖反應的“火藥桶”。

而這場爆炸引發(fā)的港口癱瘓直接沖擊伊朗經濟。
當天有200艘貨輪滯留波斯灣,國際油價跳漲3%,化工品市場因伊朗甲醇斷供出現恐慌性搶購。
更嚴重的是,港口毗鄰伊朗革命衛(wèi)隊海軍基地,爆炸導致部分軍事設施受損,外界猜測伊朗對地區(qū)代理人的武器輸送可能被迫中斷。

以色列的“精準破壞”
在爆炸發(fā)生后,伊朗政府迅速鎖定真兇。
副議長西拉吉在采訪中披露,調查人員發(fā)現至少4個不同位置同時爆炸,這種同步性排除了自然事故的可能。
現場殘留物檢測顯示,爆炸中使用了軍用級引爆裝置,與以色列摩薩德過去針對伊朗核設施的手法如出一轍。

而說起來,以色列與拉賈伊港的恩怨由來已久。
2020年,以色列曾通過網絡攻擊癱瘓港口計算機系統,導致貨物積壓數月;2024年,以軍空襲伊朗天然氣管道,造成47人死亡。
此次爆炸中,為伊朗運輸導彈燃料的船只被精準炸毀,而阻止伊朗導彈發(fā)展正是以色列的核心戰(zhàn)略目標。

更值得玩味的是時間節(jié)點。
爆炸發(fā)生當天,伊朗代表團正在阿曼與美國進行第三輪核談判,雙方已就解除制裁的技術細節(jié)達成初步共識。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此前多次放話“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伊朗崛起”,此次事件被視為對美伊談判的公然破壞。

美伊以三角博弈升級
這一次以色列的動機明顯是有雙重性的。
在軍事上摧毀高氯酸鈉儲備,可大大延緩伊朗導彈生產周期。
據估算,此次爆炸至少讓伊朗導彈庫存減少20%,短期內難以恢復對以色列本土的威懾能力。
而在政治上以色列試圖通過制造危機,迫使美國放棄與伊朗和解。
美國國務院在爆炸后僅表示“密切關注”,這種沉默被解讀為對以色列行動的默許。

但讓以沒想到的是,伊朗的反應異常強硬。
總統佩澤希齊揚下令成立特別委員會徹查真相,革命衛(wèi)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tài)。
伊朗媒體援引匿名官員的話稱,若證實以色列是幕后黑手,可能采取“不對稱報復”,包括支持黎巴嫩真主黨發(fā)動火箭彈襲擊,甚至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而在這場爆炸中,各國的反應也不一樣。
俄羅斯緊急派遣飛機協助滅火,中國、沙特等國紛紛表示慰問;以色列則保持沉默,其媒體卻高調披露高氯酸鈉運輸細節(jié),形成微妙呼應。
聯合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但中東局勢已如繃緊的琴弦,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fā)全面沖突。

血火中的中東困局
總的來說,這次爆炸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港口重建至少需要2億美元,伊朗計劃引入中俄技術支持,但修復關鍵基礎設施可能耗時數月。
更嚴峻的是,爆炸暴露了伊朗在危險品管理上的漏洞——高氯酸鈉本應儲存在遠離居民區(qū)的專用倉庫,卻被違規(guī)堆放在普通集裝箱區(qū)。

而霍爾木茲海峽承擔著全球40%的石油運輸,若伊朗真的封鎖海峽,國際油價可能飆升至每桶200美元,很有可能引發(fā)新一輪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至于中國作為伊朗最大貿易伙伴,正加速推進中吉烏鐵路建設,試圖通過陸路規(guī)避海上風險。

這場爆炸究竟是精心策劃的陰謀,還是管理疏漏的悲???
答案或許要等調查結果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血火中的中東,和平依然遙不可及。
信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