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可愛的天使寶寶。軟糯、可愛,一個微笑就能讓人融化。
越長越大,就越來越難搞了
1、2 歲的時候,孩子話說不利索、聽不懂意思,家長也就默默忍了。3 歲以后的娃,伶牙俐齒,小小的人兒心眼子一籮筐,都用來跟你較勁:
圖片來源:soogif
你讓 TA 別干嘛,TA 非干。
你講道理,TA 笑嘻嘻。
你拉一張臉下來吼兩句,TA 爆哭,甚至撒潑打滾......
這孩子,擺明了就是想故意對著干,必須好好治治 TA !
就不收拾玩具?好,那我就一直盯著,直到玩具全部收好。還不收好,就把玩具沒收,一個也別玩了!

圖片來源:自己設計
但有一說一,很多時候,真別和孩子、尤其是 3~6 歲的孩子較勁,TA 腦子是真的還沒長好呢。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
真相:娃的大腦不成熟,
沒法準確把握時間
本來孩子答應的好好的,馬上就收拾好玩具
等你時間過了來一看
原有的沒收拾,積木也散落了一地!
心里的一團火,蹭蹭蹭往上冒
收拾玩具這么一個簡單的事,為什么孩子就是拖拖拉拉?是不是要跟著我對著干?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其實,對于 3~6 歲的孩子來說,時間類任務對大腦真的一個挑戰(zhàn)!
一方面,對一個 3~6 歲的孩子來說,收拾玩具不算一個簡單的事,而是一個「復雜任務」,需要規(guī)劃和組織能力:

圖片來源:自己設計
孩子的前額葉皮質還遠遠沒有發(fā)育完善,缺乏規(guī)劃和組織能力,難以拆解大任務,找到行動的切入點。
面對一個太難的任務,孩子就會拖拖拉拉,不愿意開始做……
另一方面,孩子要到 6 歲左右,才能真正開始掌握復雜抽象的時間概念。
在此之前,娃的大腦還沒辦法理解每天的時間都是有「一定量」的,用完就沒有了,自然也就缺乏時間的緊迫感。
孩子也不像我們那樣,有清晰的時間流逝感。
他們在答應收拾玩具的時候是真心想做,也是真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往往等你提醒他們的時候,他們才發(fā)現(xiàn)已經到時間了,而自己還沒開始。
想讓孩子不拖拉,家長可以試試:
?????? 把大任務拆解成小步驟
比如「先送小車回家」「再送積木回家」等等。家長也可以動手和孩子收拾 1~2 件,帶孩子行動起來
?????? 用孩子能看懂的時間來約定
用一些具體的方式,比如用沙漏、鬧鐘計時,幫助孩子理解在什么時間內,要把任務完成
和孩子說話沒反應,非要大聲吼才聽?
真相:孩子注意力有限,
有時真的「沒聽見」
叫孩子來吃飯「寶寶,快點來吃飯啦!」
孩子沒有反應,可能也會隨口回應「好的,嗯嗯。」
三催四請,依舊不行動
直到你大吼一聲:「快來吃飯!」
為啥好好說的時候,孩子壓根不聽,非要吼一頓才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6 歲的孩子,處于「無意注意主導期」,他們的注意力分配和控制能力很弱。當他們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時,專注力一旦投入,就難以快速抽離。
當家長僅僅用語言傳達信息,就容易被孩子當成背景音??此圃邳c頭,在應答,其實壓根沒聽懂或者干脆沒聽見家長的要求。
不是孩子故意裝聽不見,而是專注里在別的地方,真的沒聽見。
不吼不叫,讓孩子樂意配合,家長可以試試:
?????? 用肢體接觸、目光平視吸引注意力
走到孩子面前,蹲下來與他目光平視,或者輕輕拍拍孩子,利用肢體接觸引起關注,再清晰簡潔地重復你的要求,這樣既能降低孩子理解的難度,還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接收并回應家長的指令
孩子不順心就哭鬧、發(fā)脾氣?
真相:娃大腦發(fā)育不成熟
更容易上頭
「不能買了哦,家里已經有這個玩具了」
「這周已經吃過冰淇凌,不能吃第 2 個了」
「不可以,不能再看動畫片了」
只要被拒絕,孩子就開始發(fā)脾氣哭鬧
在街上尖叫,躺地上打滾
留你在人群里尷尬惱火......
為什么孩子稍不順心,就要尖叫 / 躺地上打滾?
圖片來源:soogif
在遭到拒絕的時候,孩子更容易上頭。
10 歲前,兒童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連通性明顯不成熟,在遇到情緒刺激時,前額葉皮層無法發(fā)揮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一有負面情緒,很容易就上頭。
撒潑、打滾、大哭、大聲說話......
只要孩子能想到的,可以發(fā)泄自己情緒的方法,孩子都會用出來。
難道孩子不會在公共場合感覺丟臉嗎?不存在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還在發(fā)展階段,不能清晰感知到他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更不會覺得自己在公眾場合哭鬧打滾有什么不妥。
孩子撒潑打滾,家長可以試試:
?????? 先安撫情緒,事后再講理
孩子哭鬧時先保持冷靜,安撫孩子的情緒
如果在公共場合哭鬧,可以把孩子抱到不會影響別人通行的地方。等孩子情緒平復,再嘗試講道理。
早就告訴孩子不要做,就是不信邪
真相:孩子的大腦還沒成熟,
想不了那么遠
前腳剛告訴娃:「不要亂跑,會摔跤」
扭頭的功夫,娃跑跑跳跳飛奔而去
一會兒哭鼻子回來了,摔破了膝蓋......
為啥我們越苦口婆心說「不要」,孩子卻越要試一試呢?
圖片來源:soogif
這不是他們故意不聽話,而是大腦還記不住那么多,也想不了那么遠。
孩子負責理性思考、沖動控制的前額葉區(qū)域,還沒發(fā)育成熟,所以孩子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不會思考那么多,而大腦的這個區(qū)域,要到 25 歲左右才會完全成熟。
我們做事情都會結合經驗,而孩子常常是憑直覺做事,想做什么馬上就去做。
當他們看到一只特別感興趣的蝴蝶,就會像小貓看到逗貓棒,一下子就被吸引過去,滿腦子都是「我要捉蝴蝶」。
這個時候就算你正在喊「別摔倒」「別踩水坑」,他們大腦的「帶寬」很有限,沒法處理你的「提醒」。
那都說撞南墻就知道了,孩子明明在同一個地方摔過跤了,為什么還不長記性?
孩子的大腦還缺乏理性控制,尤其是小男孩,大腦里的血清素更少,就更加的莽撞、冒失、沖動。
遇到感興趣的事情,一下子就撲過去了,把很可能受傷這件事完全拋到了腦后……
總忍不住擔心孩子的安全,家長可以試試:
?????? 正面溝通,把「不要」換成「可以」
比如把「別亂跑」換成「慢慢走,這樣能發(fā)現(xiàn)更多小花」,把「別踩水坑」換成「我們沿著路邊走,看看有沒有小蝸牛」,用具體有趣的指令,幫孩子把好奇心引導到更為安全的探索中
?????? 在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適度體驗挫折
在安全的范圍內,放手讓孩子體驗危險和挫敗,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孩子體驗危險和挫敗的自然結果,往往會比家長的提醒更加記憶深刻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點釋然了?
有的時候,孩子真的不是想故意作對,是腦子真的還沒長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咱們也試試抓大放小,給自己留出緩口氣的空間。
或者在評論區(qū)里,講講自己家孩子「花式作妖」的時候,有什么好用的小妙招吧~
參考文獻
1. Colegrove, Vivienne & Havighurst, Sophie. (2017). Review of Nonverbal.Communication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6.
2. Olulade OA, Seydell-Greenwald A, Chambers CE, Turkeltaub PE, Dromerick AW, Berl MM, Gaillard WD, Newport EL. The neural basi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Changes in lateralization over ag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0 Sep 22;117(38):23477-23483. doi: 10.1073/pnas.1905590117. Epub 2020 Sep 8. PMID: 32900940; PMCID: PMC7519388.
3. Gee, D. G., Humphreys, K. L., Flannery, J., Goff, B., Telzer, E.H., Shapiro, M., Hare, T. A., Bookheimer, S. Y., & Tottenham, N. (2013). A developmental shift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connectivity in human amygdala-prefrontal circuitr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33(10), 4584–4593.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3446-12.2013
4. Willner CJ, Hoffmann JD, Bailey CS, Harrison AP, Garcia B, Ng ZJ, Cipriano C, Brackett MA.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Recommendations. Front Psychol. 2022 Jun 22;13:875964. doi: 10.3389/fpsyg.2022.875964. PMID: 35814075; PMCID: PMC9258621.
5. Berger, K.S.(2014).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 Span (9thed).Worth Publishers.
6. 《全腦教養(yǎng)法: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
本文專家
常潤
合作專家
美國范德堡大學 兒童發(fā)展碩士
幼兒園園長
謝世澤
合作專家
浙江大學 神經科學 博士
鄭迪
審核專家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 神經生物學 博士
策劃制作
策劃:嘉樹
監(jiān)制:大力
排版:刷子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圖蟲創(chuàng)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