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伊朗媒體報道:4月26日伊朗南部戰(zhàn)略要港沙希德拉賈伊港的爆炸,傷亡還在上升,目前已經導致46人死亡,1210人受傷。那么震碎霍爾木茲海峽平靜的大爆炸,真的只是一場“意外”的爆炸嗎?為何美西方媒體集體拋出的“導彈燃料論”?真相究竟如何?中東棋盤上的各方勢力,又在這場災難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伊朗媒體及美西方媒體報道中意外透露的3個細節(jié),或許暗示了這場爆炸背后的諜影重重。

細節(jié)一:

伊朗梅爾通訊社4月28日報道:爆炸由一輛油罐車引起。這個說法與之前的集裝箱引發(fā),有較大出入。而如果是油罐車引起,這里面就有太多文章可做了。

誰開的?油罐車司機有沒有被收買?還是一個死士?油罐車是否被安裝了遙控炸彈?為啥要開到那個易爆區(qū)?等等問題。

細節(jié)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社交媒體稱:這次伊朗港口爆炸前,監(jiān)控系統(tǒng)被切斷(此消息目前只在社交媒體傳播,暫無權威渠道報道)。而 沙希德拉賈伊港 2020年曾遭以色列網(wǎng)絡攻擊癱瘓。4月28日伊朗 梅爾通訊社報道:伊朗挫敗針對其基礎設施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攻擊。

由上信息不難看出, 沙希德拉賈伊港這座承擔伊朗55%進出口貨物和85%集裝箱業(yè)務的重大戰(zhàn)略性港口,早就上了以色列破壞名單。

細節(jié)三:

與伊朗官方敘事方式不同,美西方媒體對伊朗港口大爆炸的原因,極其精細,明確指出:是 高氯酸鈉。且這波爆炸威力之所以這么大,是有2船東方大國運來該化學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次是2月運抵該港口,一次是3月底運抵該港口,預計有1000 噸高氯酸鈉。并稱這些化合物,是準備用作伊朗導彈推進劑, 預計可用于260枚 “海巴爾·舍坎”(Kheibar Shekan)導彈,或者200枚“卡德爾”導彈。

如此精準的細節(jié)情報,地點、時間、儲藏位置、用途、數(shù)量全這么清晰。這說明什么?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型,一般只有打擊前,才會把情報搞得如此詳細。

誰干的?出于什么目的?

三股勢力單獨或協(xié)同一起。

首先是以色列,它是最可能的“引爆者”。

—動機:以色列長期視伊朗核計劃為威脅,2020年曾策劃多起針對伊朗核設施的破壞行動。此次爆炸削弱伊朗導彈燃料儲備,可延緩其戰(zhàn)略威懾能力。

—能力:摩薩德擅長“精準暗戰(zhàn)”,此前多次通過切斷供應鏈、策反人員等手段打擊伊朗軍工并破壞導彈計劃、核能力計劃。

其次是伊朗 改革派與保守派的 內部斗爭。

—改革派與保守派撕裂:總統(tǒng)佩澤希齊揚主張緩和與美國關系,但強硬派質疑談判妥協(xié)。此次爆炸后 核談判代表團威信已經受損,部分伊朗強硬派開始進一步抨擊“妥協(xié)派”引狼入室,逼迫伊朗“妥協(xié)派” 佩澤希齊揚政府放棄讓步。

—經濟壓力:港口癱瘓導致通脹加劇,民怨可能被極端勢力利用,轉移社會矛盾。按照部分專家評估,此次爆炸或使得伊朗 月度損失或超10億美元;或 加劇原材料短缺,進口藥品、食品價格暴漲,民眾生活成本激增。

—政治壓力:伊朗 民眾質疑政府安全管控能力,社交媒體涌現(xiàn)“反腐請愿”,要求徹查港口管理腐敗。

另一方面這場爆炸后,無疑暴露了伊朗后勤體系的軟肋,下一步一定是以色列重點打擊目標。改革派或因此質疑保守派,斗爭的能力。

最后也可能是美國“極限施壓”的延續(xù) 。

—談判籌碼:若爆炸被證實為伊朗自身失誤,美國可借機要求更嚴格核限制;若指向外部攻擊,特朗普政府或重啟制裁,促使伊朗內部生亂。

—戰(zhàn)略試探:觀察伊朗應對危機的反應,評估其核談判底氣和底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綜上不難看出,這場爆炸絕非偶然,而是地緣博弈、內部撕裂、技術失控交織的產物。對伊朗和參與斗爭,特別是對美斗爭的任何一方而言,它敲響了三記警鐘:一是安全不能依賴口號,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安全管理必須慎之又慎,不能低估敵人的殘暴和下作;二是談判需警惕陷阱,美西方可能以“考察”“交流”之名行情報滲透之實;三是民心不可失,安全問題引發(fā)經濟危機下,任何事故都可能演變?yōu)檎蔚卣穑瑩p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