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包括人和事。小時候趕會是一種期盼,長大后趕會是一種懷念,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家鄉(xiāng)的味道。只可惜,一切都變了,物是人非,沒有了曾經的期待,也沒有更好的釋懷,順其自然的看一看,逛一逛。

對于80后的農村人來說特別記憶猶新,小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去趕集,碰上一年一度的廟會,買上特別珍貴的零食,要高興很久,盡管曾經的小屁孩已經長大了,但是這段終身難忘的回憶還讓人津津樂道念念不忘回味無窮。

如今的生活好了,條件好了,時代變了,但是廟會趕集依然還存在,然而趕集的人卻還是老年人,也有人說為啥廟會上看到的都是老年人,這個問題其實有些沉重,背后的真相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在十堰,每年農歷三月有兩場比較隆重的廟會趕集,三月十五鄖西縣觀音鎮(zhèn)廟會,三月二十八鄖陽區(qū)五峰鄉(xiāng)廟會趕集,在當?shù)匾呀洷焕夏耆算懹浻谛?,相傳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對于這兩個廟會趕集有很多共同點,都處于櫻桃成熟的季節(jié),春暖花開,農忙時節(jié)即將來臨開始之際,農村人都出來趕集,購買需要的農具,鋤頭,刮趴,刀子,連該,簸箕,篩子,背簍,竹籃子,還有滿目琳瑯的各種傳統(tǒng)農具,賣各種蔬菜苗,辣椒,茄子,絲瓜,葫蘆,瓠子,苦瓜,紅薯芽子等,估計不在農村生活的人還不一定能認識。
真沒想到這種普通簡單而又富有歷史感的傳統(tǒng)廟會還能流傳上百年的時間,老年人依然對于這個傳統(tǒng)廟會趕集情有獨鐘,熱情高漲,參與感十足,令人刮目相看,甚至覺得不可思議。
廟會趕集呈現(xiàn)全是老年人的情況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主要原因可能還是跟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變化有很大關系。一方面是經濟越來越好,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村干農活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剩下的就只有老年人了;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來臨,網(wǎng)購更方便,年輕人與中年人一旦有需要都直接下單購買了,不會因為單獨需要農具去廟會趕集。更重要的一點是,年輕人生活在網(wǎng)絡世界里,對于老年人的生活沒有太多興趣,不關心,不參與,不發(fā)表意見,所以導致了廟會趕集老年人的獨角戲。
廟會趕集是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傳承,堅守這份熱愛,讓長期主義深入人心,期待美好與未來的向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