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4月28日訊(記者張雪)國新辦28日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來自文物保護領域的代表圍繞“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副研究員王龍,曾先后參與全國第三次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和國力調查,通過文物普查可以快速掌握全國文物資源情況?!霸诘谌挝奈锲詹檫^程中,我們將坎兒井這個干旱區(qū)域特殊的灌溉遺產作為文化遺產首次納入文物普查范疇。為此,我們成立專項調查隊,作為隊長,我?guī)ьI隊員用一年時間走遍吐魯番的山山水水,共調查了1108條坎兒井,為后續(xù)的保護維修加固工程奠定了基礎。”王龍說,希望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來丈量大地,與全國的文博工作者共同繪制更為完整的中華文明資源圖譜。
宋淑霞是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副研究員,20余年來,她奔走于莫高窟735個洞窟之間,為游客們講述戈壁特色的敦煌文化。她說,大量游客涌入洞窟,給石窟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為實現(xiàn)文物保護和旅游開放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系統(tǒng)率先開展游客承載量研究,核定莫高窟最大游客承載量,同時利用數(shù)字化資源建成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20多年的講解工作讓宋淑霞深刻體會,講解員不僅是文化的宣傳員,更是文物的守護員,“培訓講解員時,我會要求他們在給游客講解燦爛的敦煌文化時,一定要把文物保護理念融合其中,讓游客樹立起文物保護理念”。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三級研究館員夏格旺堆,從事文物考古工作接近30年?!翱脊艑W對沒有文字之前的古代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西藏,這一點非常突出?!彼J為,要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fā)展好,首先應該把田野工作做好,同時需要加大考古成果的宣傳。“除了過去采用的講座等方式外,還需要以研學等更加適合當下傳播的方式,把考古成果轉化成大多數(shù)人能夠分享的成果。”
劉紅巖是北京市延慶區(qū)八達嶺鎮(zhèn)石峽村長城保護員。“我的舅舅就是長城守護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義務在長城上撿垃圾、勸阻不文明行為。受舅舅影響,2019年村里招聘長城保護員,我第一個報名,經過考試成為第一批長城保護員。”為了上長城巡查,她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路程,監(jiān)測險情、清理石階、拾撿垃圾、勸阻不文明行為。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館員劉漢興,主要從事國際合作文物保護研究,承擔了柬埔寨吳哥古跡王宮遺址項目、尼泊爾努瓦科特王宮修復一期項目。“作為一名一線研究人員,我在柬埔寨深刻感受到,良好的中外國際合作交流給我?guī)硇判暮土α?,同時也深感文物保護工作責任重大。在工程修復過程中,我們嚴把工程質量和安全,精心丈量和測繪每一塊石構件和出土文物,把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和理念充分保留在吳哥遺址的古跡上?!?/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