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筑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qū)駐防旅建筑監(jiān)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古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第二次來到中國進行全面考察,他耗時三年,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里,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筑與景觀,此后根據這些照片,他陸續(xù)撰寫多部相關著作。
圖游華夏網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攝地域與時間進行歸集解讀,與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

柏石曼將其三年的行程在當時的中國地圖上逐一標明,從1906年秋到1909年,沿著直隸、山東、山西、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幾乎走遍了中國。
本篇為1908年4月期間,柏石曼在山西太原拍攝的照片。
一
汾河之畔

柏石曼在汾河岸邊,看到一座銅制的獨角獸,不知是否為獬豸。
二
晉祠

晉祠的三清洞,為窯洞式建筑,以供奉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而得名。

晉祠正殿底部的神殿。

在晉祠內的一處樓臺高處,在欄桿處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塔,左側遠處的塔,柏石曼注釋為奉圣寺的佛塔。
三
奉圣寺

柏石曼拍攝的奉圣寺佛塔照片,寺廟原址為唐朝尉遲敬德的住宅,唐武德年間由其捐宅建廟,塔為舍利塔,宋代重修,照片中為清乾隆年間所修建。
四
雙塔寺

位于太原城東南方向的永祚寺,始建年代未知,經過元、明、清三朝修建至今,柏石曼所拍攝的照片為主殿建筑。

永祚寺建有雙塔,因而被太陽百姓稱為雙塔寺。

雙塔寺內的建筑。

柏石曼的鏡頭中出現了一位戴著軍帽、穿著皮靴的外國人,他正站在其中的一座塔下。

雙塔寺內一座磚塔的細節(jié)照片,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阿彌陀佛”四字鑲嵌在塔身之中。
五
崇善寺

位于太原東南側的崇善寺,門口屹立著兩座銅獅子,寺廟始建于唐朝,初名白馬寺,后,明朝時改為崇善寺。

崇善寺大悲殿內的千手觀音佛像。
六
孔廟

規(guī)模宏大的崇善寺,在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遇到了一場大火,僅大悲殿和一些附屬建筑幸免。十七年后,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

太原文廟的建筑。

太原文廟的外墻。

太原文廟的大門。
七
北十方院

根據太原城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共十個方向,都有對應的寺廟,照片中就是北十方院所在的千壽寺,60年代時,太原的西北煉鋼廠廠區(qū)擴建,寺廟被整體拆除。

北十方院內的佛塔。
八
南十方院

位于太原市東南的白云寺,被稱為南十方院,相傳唐朝時的名相狄仁杰為母還愿建成觀音堂,此后歷代增建,到清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復建成“白云寺”。
九
其他建筑

太原府的某處建筑,柏石曼未標注具體地點名稱。

太原府內的某處院落,院內的地面極為干凈,兩層的建筑古樸厚重。

太原府某處建筑內的磚雕照壁。

太原府某處建筑內的磚雕照壁,圖案雕刻精致。

太原府內的某處古建中的磚雕照壁。

另一處照壁。

高大的院墻,中間仍然有一處照壁。

精美的磚雕,刻有龍形圖案。

柏石曼拍攝的這處磚雕氣勢迫人,兩條龍翻江倒海,騰云駕霧,中間一處石碑,刻有“靈跡顯應”四個大字,以上幾圖應為同一處所拍。
BY|圖游華夏網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