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上臺沒多久,島內政壇就亂成了一鍋粥,4月26日,25萬人在臺北凱道集會,國民黨、民眾黨齊上陣,連馬英九都罕見跳出來,痛批賴清德把島內搞得一團糟,賴清德原想靠罷免行動翻身,結果把自己逼進墻角,民調支持率跌到35.5%。
藍白陣營步步緊逼,大陸軍演、美國關稅又來添亂,賴清德這日子不好過,島內亂局才剛拉開序幕,他還能撐多久?這場政治風暴又會把島內帶向何方?

文案|編輯:清
賴清德上臺時,島內政壇就埋下了火藥桶,他以“雙少數”身份執(zhí)政,既沒有多數選民支持,立法機構也未占據優(yōu)勢,年初,賴清德試圖推動多項政策,卻在立法機構接連受挫。
國民黨聯(lián)合民眾黨,形成藍白陣營,牢牢卡住民進黨的議程,幾次關鍵投票,藍白聯(lián)手讓賴清德的提案無一例外地被否決,眼看施政陷入僵局,賴清德決定鋌而走險,發(fā)起一場針對藍營民代的大罷免行動,試圖打破立法機構的掣肘。
這場罷免行動卻像點燃了導火索,國民黨迅速反應,聯(lián)合民眾黨展開反擊,藍營領導人朱立倫公開指責賴清德的舉動是對島內民意的挑釁,呼吁支持者走上街頭,4月26日,臺北凱道成為抗議的舞臺。
主辦方宣稱,下午5點,集會人數已突破25萬人,朱立倫、韓國瑜等藍營大佬悉數到場,連一向低調的馬英九也罕見現(xiàn)身,他直言,賴清德的政策讓島內民眾失望,這場集會是對其執(zhí)政的一次明確警告。

賴清德的應對卻加劇了矛盾,他不僅強推罷免,還動用司法手段,扣押部分國民黨要員,試圖為民進黨爭取優(yōu)勢,這一招非但沒壓住藍營,反而讓反對聲浪更盛,藍白陣營將集會升級為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吸引更多民眾加入。
25萬人的規(guī)模,遠超預期,顯示出島內對賴清德的不滿已從議會延伸到街頭,賴清德試圖通過公開講話轉移焦點,強調島內政黨應共同應對外部挑戰(zhàn),但藍白陣營并未退讓,立法機構的僵局和街頭的抗議讓他的處境越發(fā)被動。
4月25日,臺媒公布的最新民調數據,像一記重錘砸向民進黨,只有35.5%的民眾對賴清德的執(zhí)政表示滿意,其中大部分還只是“還算滿意”,更糟的是,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行動,支持率僅為37.8%,比上一次調查下滑了2.7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背后,是島內民眾對賴清德執(zhí)政能力的不信任。

民意下滑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來自賴清德的執(zhí)政方式,罷免行動本是他試圖打破立法機構僵局的撒手锏,卻成了引火燒身的導火索。藍白陣營借機反擊,不僅在議會持續(xù)阻擊,還通過25萬人的集會將民意的不滿推向高潮,馬英九在集會上的發(fā)言,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效應,他點名賴清德的政策無能,呼吁民眾用行動表達態(tài)度。
賴清德的強硬手段也讓民意雪上加霜,為了鞏固地位,他不惜動用司法資源,將國民黨要員扣押,甚至將民眾黨領導人柯文哲送進監(jiān)獄。這些動作短期內壓制了部分反對聲音,但長期來看,卻讓民眾對他的信任進一步崩塌。
島內媒體評論指出,賴清德的司法手段暴露了其政治資源的匱乏,也讓民眾對其執(zhí)政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民調的持續(xù)下滑,正是這種不滿的集中體現(xiàn),無論是立法機構的僵局,還是街頭的抗議,賴清德都未能展現(xiàn)出化解危機的能力,民意的流失讓他的執(zhí)政根基搖搖欲墜。

如果說島內的民意危機讓賴清德焦頭爛額,外部的壓力則讓他更加進退兩難,大陸和美國,以不同方式對賴清德形成雙重夾擊,大陸的動作最為直接,4月初,東部戰(zhàn)區(qū)在臺島周邊展開新一輪“圍臺”演習。
戰(zhàn)機巡航、艦艇出動,演習的規(guī)模和強度都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島內媒體密集報道,民眾的情緒隨之波動。對于賴清德來說,這種軍事壓力不僅是對其政策立場的警告,也讓他的執(zhí)政形象進一步受損。
賴清德試圖通過對外表態(tài)緩解壓力。他在4月26日的產業(yè)座談會上提到,島內政黨應放下分歧,共同應對外部挑戰(zhàn)。這種“對抗大陸”的口號,過去曾是民進黨凝聚支持的慣用手段,但這一次,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島內民眾更關注內部的罷免爭議和經濟問題,藍白陣營也趁機指責賴清德轉移焦點,未能直面島內的真實矛盾。

美國的壓力則從經濟層面襲來,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公布了“對等關稅”名單,臺灣地區(qū)名列其中,這對依賴出口的臺灣經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賴清德曾試圖通過提前表態(tài)換取美方支持,但美國并未給予太多回應。
面對關稅壓力,賴清德提出“四項策略”,希望通過談判緩解經濟沖擊,然而這些策略更多是為了安撫島內情緒,實際效果有限,島內企業(yè)界反應冷淡,民眾對賴清德的應對能力也持懷疑態(tài)度。
外部壓力的疊加,讓賴清德的施政空間進一步壓縮,大陸的軍事威懾和美國的經濟施壓,都不是他能輕易化解的,相反,這些外部因素加劇了島內的政治矛盾,讓藍白陣營有了更多理由攻擊他的執(zhí)政無能。賴清德試圖通過對外示好和內部強硬來穩(wěn)住局面,但無論是民意的流失,還是外部的夾擊,都讓他的執(zhí)政之路越走越窄。

參考資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