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400萬粉絲網紅‘湯匙不是鑰匙’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的消息引發(fā)熱議。4月26日,博主“湯匙不是鑰匙”(本名匙凱歌)在社交平臺曬出擬錄取通知,稱以初試412分、專業(yè)排名第二的成績被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金融專業(yè)錄取。4月28日,北大數院工作人員回應稱:“學院按招生流程錄取,不清楚新生是否為網紅,一切以公示名單為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小透明”到“學霸網紅”:二戰(zhàn)逆襲北大

匙凱歌畢業(yè)于東北財經大學應用統(tǒng)計學專業(yè),自述是一名“熱愛數學的普通人”。其備考經歷頗具戲劇性:第一次考研僅復習77天落榜,第二次“二戰(zhàn)”復習86天,累計時間與常規(guī)備考周期相近。他在視頻中坦言,自己并非天賦型選手,但“在失敗中積累了經驗”。這一反差感讓網友直呼“勵志”——擁有百萬流量的網紅,竟也是深夜刷題的“卷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大數院官網4月3日公布的擬錄取名單顯示,匙凱歌位列金融專業(yè)第14名,學習方式為全日制。值得注意的是,北大金融碩士項目以高競爭著稱,2025年計劃招生僅40人,初試需通過數學三、經濟學綜合等硬核科目,412分的成績堪稱“學霸級”。

“網紅”標簽會否掩蓋學術努力?輿論兩極分化

消息曝光后,評論區(qū)迅速分化:

- 支持者認為:“流量和學歷不沖突,他曬成績時連粉絲都不知道能考上”“北大錄取看分數,網紅身份只是附加項”。

- 質疑聲則聚焦“網紅特權”:“是否會因影響力獲得隱性優(yōu)待?”“學術圈該不該歡迎‘流量型’學生?”

對此,北大數院的回應明確劃清界限:招生僅依據成績和公示流程。事實上,近年高校對名人考生態(tài)度趨嚴,如2023年某明星考編事件中,院校均強調“程序合規(guī)”。匙凱歌的錄取也遵循同一邏輯——初復試分數公開可查,經得起檢驗。

觀點:撕掉標簽,回歸“公平競爭”的本質

網紅考研成功之所以引發(fā)爭論,本質仍是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敏感。但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是“湯匙”的86天逆襲,還是普通考生的長期奮戰(zhàn),錄取標準應只有一個:能力。北大“不知網紅”的回應,恰恰是對規(guī)則的捍衛(wèi)。

當流量與學術交叉,我們或許該問:如果拋開濾鏡,他的故事是否仍能打動人心?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畢竟,在考研這條獨木橋上,沒有“網紅捷徑”,只有刷過的題和熬過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