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之魔童鬧?!?哪吒2(以下簡稱《哪吒2》)的密鑰延期通知再次刷屏——這部國產動畫已從春節(jié)檔廝殺到五一檔,累計上映超過120天,票房突破152億人民幣。
片方的野心路人皆知:沖擊#全球影史票房冠軍。
但這場全民參與的“沖冠馬拉松”,真的如表面那般熱血沸騰嗎?

中國電影需要“世界第一”來證明自己嗎?
截至5月20日,《哪吒2》全球票房突破153億人民幣(約21億美元),距離《阿凡達》29.23億美元(約210億人民幣)的紀錄仍有8.23億美元缺口。

若以當前日均500萬人民幣(約69萬美元)的票房增速計算,即便延期至5月底,累計票房僅能增加1.5億,與目標相差超50億。
這意味著:若要登頂世界第一,《哪吒2》需再收割至少58億人民幣——相當于再復制一個《流浪地球》的總票房。
按中國市場容量推算,這要求影片密鑰至少延期至2025年春節(jié),并保證日均票房不跌破200萬。
然而,殘酷的問題在于:用“無限續(xù)杯”換來的數(shù)據(jù),究竟是實力,還是泡沫?
當一部電影靠“超長待機”而非市場自然生命力延續(xù)票房時,所謂的“世界第一”更像一場自娛自樂的數(shù)字游戲。

“世界第一”的含金量究竟幾何?
《哪吒2》的票房中,海外占比不足5%,北美票房甚至未進當周前十。
與其說是“全球爆款”,不如說是“內銷特供”。
中國神話IP在海外本就存在文化壁壘,而《哪吒2》中密集的方言梗、網(wǎng)絡段子,更讓外國觀眾一頭霧水。
反觀《奧本海默》《哥斯拉》等好萊塢大片,海外票房占比普遍超過60%。
若“世界第一”的桂冠只能靠本土市場托舉,它的世界說服力還剩幾分?

(不可否認,《哪吒2》很認真地想走向全球)
哪吒2的“世界第一”配得上原創(chuàng)之名嗎?
必須承認,《哪吒2》在視覺呈現(xiàn)上達到了#國產動畫的新高度——山河社稷圖的粒子水墨、元神出竅的光影流轉,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但若細究其內核,這部影片的“好萊塢基因”或許比中國神話更濃重。

有觀眾逐幀對比發(fā)現(xiàn):哪吒開啟時空門的藍紫色漩渦特效,與《奇異博士》中撕裂空間的技能近乎復刻;


修仙門派化身“蝗蟲群”鋪天蓋地圍攻的鏡頭,與《海王》,《星河戰(zhàn)隊》蟲族入侵等場景高度相似。

更不必說美式超級英雄片標配的“最后一分鐘營救”敘事模板,以及主角突然覺醒大招的套路化設計。

這種“借鑒”在影視行業(yè)并不鮮見,問題在于:當一部被捧上“國漫之光”神壇的作品,仍在用好萊塢公式烹制爆米花,所謂的文化輸出究竟輸出了什么?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拿來主義”正在形成路徑依賴——據(jù)動畫行業(yè)調研顯示,2023年國產動畫電影中,超過70%存在明顯的好萊塢類型片框架。
當資本發(fā)現(xiàn)“西體中用”是最穩(wěn)妥的賺錢模式時,誰還會冒險去做《大魚海棠》般的美學實驗?誰還敢觸碰《中國奇譚》式的志怪表達?
《哪吒2》若真登頂世界票房榜首,或許將把中國動畫鎖死在“技術打工者”的定位上:我們能做出不遜于迪士尼的視效,卻講不出屬于自己的故事語法。
觀眾逆反心理會毀掉哪吒IP嗎?
對于《哪吒2》,觀眾越來越反感的并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這場“全民沖冠運動”的失控。
當片方將“支持國漫”與“為哪吒沖票房”強行綁定,當某些網(wǎng)紅大V以強行“給建筑工人送票”、“給外國觀眾送票”等話題博取流量,一部電影的成敗被異化成道德綁架的籌碼。

社交媒體上,“不看哪吒=不愛國?”“我的電影票被誰代表了?”等質疑聲愈發(fā)洶涌。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逆反情緒蔓延下去,勢必影響哪吒3的口碑和票房。
電影終究是商品而非戰(zhàn)旗。
2016年《葉問3》因票房注水遭反噬,直接導致《葉問4》票房大幅縮水;2021年《唐探3》因過度營銷引發(fā)逆反,最終讓“唐探宇宙”幾乎陷入停滯。
當觀眾的情懷被收割成沖榜燃料時,下一個崩塌的或許就是哪吒IP。

(某瓣上的評論)
一部電影吸干整個市場?
情人節(jié)檔期本該是一年中,小眾愛情片、獲獎文藝片的難得的喘息機會,今年卻成了《哪吒2》的“屠sha現(xiàn)場”。
王家衛(wèi)《花樣年華》25周年特別版票房僅2037萬,不及哪吒單日收入的零頭?!赌倪?》在2025年情人節(jié)檔狂攬5.54億票房,獨占該檔期79%的份額。
當日歷翻到清明檔,《哪吒2》仍以7178萬票房擠進前三,將《向陽·花》《不說話的愛》等新片壓在身下。
更別說其他中小成本電影,用遭到團滅來形容毫不夸張。

這暴露出一個殘酷現(xiàn)實:中國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正在畸形化。當一部超級大片能壟斷三個月黃金檔期時,中小成本影片連“試錯”的機會都被剝奪,市場多樣性從何談起?
當市場淪為“哪吒主題樂園”時,受傷的不只是新片,更是觀眾的選擇權。當所有人沉迷于“沖冠”的宏大敘事時,我們更該警惕細節(jié)處的真相流失。
沖冠狂歡背后的代價
即便《哪吒2》真能登頂世界第一,受益者也無非是片方與資本。
對中國觀眾而言,他們得到的是持續(xù)四個月的新片荒;對行業(yè)而言,是更多投資方效仿“延長線沖票房”的投機心態(tài)。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資源過度向頭部項目傾斜時,新人導演、實驗性題材、文藝片將淪為炮灰。2016年《百鳥朝鳳》制片人跪求排片的悲劇,未來可能成為常態(tài)。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電影?
回看影史,真正留名的從來不是票房數(shù)字,而是作品的人文價值。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時票房慘敗,卻因深刻的人性刻畫成為經典;《大鬧天宮》沒有沖冠口號,卻用美學征服世界。
反觀《哪吒2》,在非原創(chuàng)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熱血口號下,是單薄的角色成長、套路化的敘事。

當技術取代思想成為賣點,中國電影或許贏了數(shù)據(jù),卻輸了靈魂。
若所有“重點影片”都能靠延期保底,中國電影恐將陷入“溫室花朵”困境:表面光鮮,卻失去真正的抗風險能力。
不可否認,《哪吒2》是一部成功的商業(yè)片,但中國電影需要的不是一場數(shù)據(jù)至上的軍備競賽。
當我們在為“世界第一”歡呼時,更該思考:如何讓市場回歸理性?如何給不同類型電影生存空間?如何讓觀眾不再被迫“二刷三刷”?
畢竟,健康的市場生態(tài),遠比一個靠“超長待機”換來的冠軍更有價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