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間祭掃,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也就留下了諸多民間俗語?!扒迕骷堝X不落地,落地祖先難滿意”就是這樣一句俗語。

那么,這句俗語是什么意思呢?反映的是什么樣的祭掃習俗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紙錢不落地”,這句話,留下了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寒食掃墓的影子。

我國古代有用錢幣陪葬的習俗,這一點可以從考古方面得到證實。唐封演撰寫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紙錢”條記載:

“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br/>

可見,唐朝初期,民間祭掃的時候,民間就開始燒紙錢了。到了唐玄宗時,將寒食掃墓納入禮制,據(jù)《唐會要》記載:

“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寒食掃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禁火,也就是不能燒紙錢。為此,唐代詩人王建在他創(chuàng)作的《寒食行》一詩中說: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br/>

這實際上帶有抱怨的口氣,一是抱怨把掃墓定在寒食期間,當時可能是個別地方的掃墓習俗,后來上升為朝廷禮制,成為全國的禮俗。而其他地方掃墓的日子不在寒食期間;二是唐玄宗上位以前,掃墓是可以燒紙錢的,現(xiàn)在卻禁火,不能燒紙錢了。

既然寒食期間禁火,不能燒錢紙了,那就得另想辦法。于是,催生了民間將紙錢懸掛竹子棍棒、墓樹或者將紙擺在墳頭的特殊形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北邙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

意思是寒食期間,家家到墓地掃墓,給先人送紙錢,送紙錢的方式,最先是將紙錢懸掛在墓樹上,像烏鴉和老鷹做窩時那樣,把紙錢放在樹上。

北宋東京陷落后,大批民眾南渡,掃墓時沒有了墳墓和墓樹,只好把紙懸掛在竹子或木棍上。江南一帶的人也仿效,將掛紙的竹子或木棍上插在墳頭。

另外,唐代還有一些普通百姓,因為墳墓沒有像種墓樹,沒有地方懸掛,只好把紙錢擺在墳頭上。這就形成了另外一種習俗。比如,明代《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 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因為如此,民間掃墓時出并存兩種方式,一種是懸掛紙錢,另一種是在墳頭放紙錢。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清明掃墓,也有寒食掃墓。到底是清明掃墓起源早,還是寒食掃墓起源早,古人歷來存在爭論,現(xiàn)在史學家也沒有定議。

這可能與古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掃墓時間有關,有的地方在清明,有的地方在寒食,甚至有的地方在上巳節(jié),還有的地方在其他的時間。

好在歷史上的這場關于掃墓風俗的博弈之中,最后還是清明掃墓成為贏家。

宋代以后,確定三節(jié)合一(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上巳、清明三節(jié)合一,另一種指寒食前一日、寒食、清明三節(jié)合一)為清明掃墓,寒食掃墓的習俗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反而大部分地區(qū)忌寒食掃墓,其中的原因還是禁火,不能燒紙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宋代以后,懸掛紙錢的習俗沿襲下來,而焚燒紙錢的習俗,在宮廷的示范下,又重新流行起來。

據(jù)《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宮廷“紙馬鋪當街疊成樓閣狀焚燒”。

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炎有一首《清明日先塋掛紙錢》詩,這首詩就直接用“掛紙錢”為題,同時也描述焚燒紙錢和掛紙錢的場景: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這首詩前半句說的是焚燒的紙錢的灰,在風中像白蝴蝶一樣飛舞,后半句指掛在樹上的紙錢,像紅色杜鵑花一樣盛開。

這里說進一步解釋一下后半句。這種掃墓掛紅紙的習俗,至今仍然在南方一些地方存在。也就是在所掛的數(shù)張紙錢上面,放一張紅紙,與其他燒紙制成紙錢,懸掛的紙錢,遠遠看出就是紅色的,像樹上開的紅杜鵑一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懸掛的紙錢上能不能放紅紙,在民間一直有爭論。有的人認為,掃墓懸掛紙錢,俗稱“掛白”,不能有紅色的紙。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掛白”是針對三年新墳而言,老墳是可以放紅紙的。

這種爭論是永遠沒有結果的,因為姓氏、家族,甚至家庭的傳統(tǒng)不同,傳承的認知也不同,懸掛紙錢的方式也就不同,只能各行其事,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制式。

以上表明南宋時期,懸掛紙錢和掛墓樹兩者并行,且已成為清明標志性行為。

到了明清以后,這種掃墓時,懸掛紙或者在墳頭擺放習俗,在一些地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逐漸的成熟與定型。當然,在另外一些地方,這種習俗逐漸消失或改變了。

比如,明代陸容所編撰的史料筆記《菽園雜記》載民間“以竹懸紙錢插冢上”?!肚寮武洝肪砣凹堝V”條詳細記載:

“其有掛于墓者,則彩箋翦長縷,俗呼掛錢,亦曰掛墓?!?br/>

湖南、江西、貴州等地,則稱“掛墓”為“掛青”,甚至將掃墓之名,也用“掛青”代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講清楚了懸掛紙錢和墳頭置紙錢習俗的形成歷史后,下面就來解讀一下“清明紙錢不落地,落地祖先難滿意”的具體意思。

清明紙錢不落地,這句的意思是說,掃墓的紙不能隨便放在地上,也就是墳墓以外的地上,應該用使用的方式,不同的地方有兩種不同方式:

一種是竹子或木棍掛起來,且要掛牢,不能讓風一吹就立馬落地了。

另一種是將紙錢擺在墳頭上,并用泥土壓好,避免讓風吹到別的地方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里包含了一個喪事方面的禁忌,也就是喪事出殯的時候,一路上要扔紙錢,俗稱“路錢”。因“路錢”是落地的紙錢,如果掃墓時將紙錢落在地上,民間認為不吉利。

至于“落地祖先難滿意”之說,實際上是人們的一種心理作用。主要是怕對祖先不敬,心里過意不去,是掃墓人自己不滿意,跟祖先沒有任何關系。

我個人認為,清明掃墓,尤其是山區(qū)掃墓,如果用傳統(tǒng)的方式,不用燒紙錢,而是用懸掛紙錢和墳頭擺放紙錢的方式,是比較環(huán)保,既可以防火,又傳承了民俗傳統(tǒng)。你認為如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