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哥
特立獨行水瓶座
日常干貨總結癖
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
因為不用打卡上班,我過上了極簡生活。
上午寫作,下午讀書或者運動,過程見縫插針接送孩子,逛菜市場,煮飯煲湯做家務,日復一日,朋友也很少見面,從前各種因為要見人而購買的衣服、包包、化妝品也蒙塵了,錢賺少了,也花少了。
我活成了一個低消耗的淡人。
穿衣淡,日常標配是優(yōu)衣庫基礎款、環(huán)保袋。飲食淡,一日三餐自己煮,清淡抗炎。社交淡,不喜入圈子,來往純自然。皮囊淡,不用化妝,涂一層隔離防曬,最多淡淡的口紅。
我在用一種清淡極簡的方式在過日常,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生活很無聊,沒有意思,但于我而言,這正是適合我本階段的“窮養(yǎng)”自己的方式。
簡單的“窮養(yǎng)”日常,會讓我的思緒變得專注而清澈,減少了因為選擇或者關注他人而造成的內耗。
我說的這種“窮養(yǎng)”并非真正的貧窮摳門地養(yǎng)育自己,而是一種以自我為本、追求簡樸但充實生活的智慧,不是單純的省錢,而是一種懂得克制、關注身心健康、追求簡單而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
心理學家Herbert Simon提出:人類的注意力和資源是有限的,要合理分配資源,避免心力透支。
我們的心力也是一種資源,這里用多了,那里就會減少了。
簡單的生活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讀書寫作以及深度的思考,沒有內耗的日常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認為重要的事。

插畫師:Jean-Michel Perchet
因為簡單,我看清了生活里的主次,讓我的人生更有層次感,尤其能幫助我完成以下的優(yōu)先級,令我看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斷舍離出接近自己喜歡的人生版本。

自由優(yōu)先于消費
朋友跟我說,升職后賺得更多了,但是每個月還是負資產(chǎn),因為她喜歡高消費,賺多了就換更高檔的化妝品,進出更高級的餐廳,一個月下來也沒剩多少錢,只能更努力賺錢,更忍氣吞聲地面對客戶和老板。
物質上富養(yǎng)也可以是一種枷鎖,它鞭策你做你不喜歡的事,想偶爾躺平也沒有勇氣。
對我來說,減少物欲的窮養(yǎng)并不值得炫耀,它只是讓我更自由罷了。
物質極簡,可以減少決策疲勞,專注重要事務。低消費,減少工作時間,獲得時間自由。
在豆瓣上有個FIRE小組,里面的人分享自己如何降低消費、儲蓄,提前退休,實現(xiàn)時間自由。
這是源自美國的FIRE運動理念,本質是通過財務重構實現(xiàn)人生選擇權的解放,核心不是單純追求"提前退休"。
而是打破"工作-消費-負債"的循環(huán)陷阱,用理性規(guī)劃對抗系統(tǒng)性生存焦慮。
像我目前的自由工作是會有生存焦慮的,而用極簡主義抵御物欲是我平衡的方式。
我主動選擇低物質消耗的生活,不過是在贖回我的生命時間。
讓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物質包裝價值,無需用購物填補空虛,那些從物質焦慮中釋放出來的精力與資源,會轉化為對生活的真正掌控權。
自由,有時是通過克制達成的。

內在優(yōu)先于外在
看到一句話說,最好的滋養(yǎng)往往與金錢無關,充足的睡眠、規(guī)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態(tài),才是最奢侈的自愛。充足睡眠、規(guī)律運動、深度思考,遠比外在的裝飾更為重要
我選擇“窮養(yǎng)”的生活方式令自己的內在質量升級:
不用在朋友圈曬健身室的打卡照片,我只需要在樓下走幾圈以及早睡早起就能將生物鐘校準到宇宙節(jié)律以及修復能量。
衣著簡單清潔,家具物品不多不少剛剛好,這樣就不用花太多時間清潔維護,有更多時間打理內在。
簡單的生活方式會讓你更有時間專注于內在,就像簡單的白開水能讓舌頭變得清新一樣。
日本"始政整理術"得出過一條道理:物理空間的留白度與心靈世界的豐饒度呈正相關。
在外世界簡單了,內在世界便豐盛了。

實現(xiàn)自己優(yōu)先于無效社交
我曾建議一位熱愛文字的朋友寫作,他說自己沒辦法沉靜下來,因為周末或者晚上總有邀約,礙于人情世故,他不得不去。
太熱衷社交也未必好,因為你的生活被控制了。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甚至有些枯燥的生活,是因為它能夠讓我沉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里,不必受到社交的干擾。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幾乎不參加文學界的應酬,拒絕大部分采訪和社交活動。他曾說:“作家需要毒素般的孤獨?!?/p>
減少無效社交后,觀察力會更銳利,電車上的陌生人、酒吧里的對話、跑步時閃過的念頭,都能成為小說中鮮活的素材。
其實不只是作家,做任何事,你想實現(xiàn)自己,就得下苦功,而努力的過程總會有孤獨的時刻。
枯燥甚至有些孤獨的生活會讓我保持對世界的敏感度,也更有韌性和耐力去完成我看重的事。
減少社交不是貧乏,而是一種奢侈,把最珍貴的資源(時間、注意力、生命力)全部押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日積月累,你會在簡單,孤獨,日復一日里完成了自己,掌握了自己。

簡單的生活,需要接受少的信息。
某時候我們會被信息流控制了,不知不覺中不斷刷屏,誤以為自己在掌握全部,卻只是在讓大腦變得更加復雜和疲憊。
其實,這樣的“信息狂歡”只會耗盡我們的精神儲備,讓我們在還未開始做正事時就已經(jīng)精疲力竭。
我最近實踐發(fā)現(xiàn),只要我早上起來不看微博新聞熱點,我整天的工作狀態(tài)明顯會更高效。
我早上的精神狀態(tài)本來很飽滿,但過量的信息讓我過度消耗了精神燃料,結果連開始專注做事都很難。
有位朋友告訴我,為了避免被新聞耗盡,他每天只定時查看手機,而不是一有空就無腦刷屏。
于是,我也開始嘗試克制使用手機的社交軟件,我也逐漸學會了選擇性瀏覽新聞。只關注自己關心的博主,朋友圈則偶爾翻閱一下。
畢竟,世界不會因為你錯過某條信息而改變,反而,是你選擇關注了什么,塑造了你的認知和態(tài)度。
有意識地管理信息輸入,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秩序,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我喜歡斯多葛學派里倡導的“克制自我”,減少欲望,專注于當下,從而帶來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選擇過簡樸的生活,不是逃避,而是為了自由與平靜。
我常常用斯多葛派的哲學觀來實踐在日常里,少買無用之物,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靜心反思,精簡信息和社交,關注真正讓自己感到充實的事情。
正如梭羅所說:“一個人富有的程度,取決于他能放下多少東西。”
其實,“窮養(yǎng)”也是“富養(yǎng)”的開始,少就是多,學會取舍,你才是個拎得清的人。
作者簡介:慶哥,一手寫作一手煲湯,品人情世故,寫至味人間。已經(jīng)出版《像我這樣的人,就該燦爛過一生》、《我愿乘風破浪,只為人間煙火》等,微博:@獨一無二的慶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