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還是個“家”;父母一走,兄弟姐妹立馬變成“利益合伙人”。
很多人年少時還覺得:“親情最牢靠,兄弟姐妹感情不會散?!?/p>
可真到父母去世,你就會發(fā)現(xiàn):感情值幾斤幾兩,財產(chǎn)才是稱上那點實打?qū)嵉臇|西。
有的人開始躲事,有的人開始算賬,有的人甚至翻舊賬、撕臉皮,活脫脫演一出“骨肉反目”的劇本。
如果你也遇到了這種情況,不必再傷心失望。因為你只要做好下面這三點,你就贏了。

01:別和他們爭人情,直接斷掉“心理期待”。
父母不在了,最先崩塌的,是“還想著能相互依靠”的幻想。
很多人就卡在這一關(guān):總以為兄弟姐妹還能像小時候一樣互幫互助,一起過年吃飯、有事搭把手。
但現(xiàn)實是,有的人看你過得比TA好,就酸你不聯(lián)系;你要是過得差點,TA又嫌你事多麻煩。
我樓下有個阿姨,父母走后,她一直想維持姐妹情,每年主動張羅清明祭掃,還準備禮物、買菜做飯。
幾個兄弟姐妹,有的借口出差,有的壓根不回消息。
她操心操累,到最后只有她一人在老宅里燒紙。
說難聽點,你再有情,人家沒心,那就是自討沒趣。
情分這事,一旦成了你一個人在掏心,就不是情分,是廉價。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收回期待,別再跟他們比誰更講感情。
不指望、不糾纏、不求回應(yīng),從心理上斷開,才是真正的“放過自己”。

02:財產(chǎn)問題一刀切,不留“感情余地”。
別再幻想什么“咱是兄弟姐妹,有啥事好商量”。
父母去世后,如果要分財產(chǎn),那就該怎么分就怎么分,立文書、簽字據(jù),該請律師請律師。
別怕“傷感情”,說白了,感情早被金錢砸得七零八落了。
怕就怕你猶猶豫豫、嘴軟心軟,到最后落個“人財兩空”。
我認識的一個親戚,當年分家產(chǎn),她覺得弟弟手頭緊,就多給了幾萬塊,還幫忙付了裝修款。
結(jié)果幾年后,弟弟翻臉不認賬,還說“本來就是你該出力”。她氣得直哭,卻也無可奈何。
你得明白一點:親情可以退路讓路,但財產(chǎn)必須清清楚楚。
你退一步,對方不一定感恩,反而可能覺得你“好欺負”。
越是兄弟姐妹越要講明白賬,哪怕做得絕一點,也比含糊其辭后患無窮強太多。

03:別糾纏關(guān)系,自己過好才是硬道理。
父母走后,其實大家的關(guān)系就變成“各走各的路”。
你要是還陷在“我們是一家人”的情緒里,那你遲早被現(xiàn)實打臉。
我有個朋友,父親去世后,她和哥哥徹底斷了聯(lián)系。
起因是她提出賣掉父親留下的老房子,哥哥一句話不說,背地里私自出租收租。
她去理論,哥哥反咬一口,說她是為了錢翻臉。
她干脆利落把該走的流程全走完,從此不再聯(lián)絡(luò)。
這就是贏家心態(tài):不跟爛人爭,不在爛局里死磕。

04最后想說:
父母不在后,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能留下來的,是幸運;散了的,那是常態(tài)。
別傷心,別較勁。你能做到:
不指望、講清賬、不糾纏,
那你就已經(jīng)贏了。
人生后半程,拼的不是誰親情多深,而是誰活得清醒。
守住自己,過好自己的小家,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告慰。

圖源自網(wǎng)絡(luò),侵立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