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唯德
1965年9月出生,西安工業(yè)大學中國書法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藝術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全國)教育書畫協(xié)會理事兼高等書法教育分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兼書法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負責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陜西省宣傳文化領域“六個一批”人才。

試論書法創(chuàng)作的內運動
文| 于唯德
書法藝術,同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一樣是通過一定的物化形態(tài)來表達創(chuàng)作者思想感情的。而表達得生動、準確、深刻與否,主要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對傳統(tǒng)、對生活、對情感的理解、加工、提煉得充分與否。這種理解、加工、提煉的過程就是書法藝術的內化運動。
內化運動對于書法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心理活動,也是書法創(chuàng)作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然而,由于每個人的內化功能不同,其藝術作品在形與質的表象上就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也就有了“顏筋”與“柳骨”之說,有了“抄書匠”與“變法者”之別。所以,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講,內化運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么,書法創(chuàng)作是怎樣進行內化運動的呢?

一、內化運動的過程
書法創(chuàng)作是一項復雜的勞動,創(chuàng)作者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通過刻苦地學習傳統(tǒng)、艱苦地感悟生活,并且不斷地內化傳統(tǒng)、內化生活、內化情感,從而“使自己與對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據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內在生命去造成藝術體現”(黑格爾《美學》)。
(一)內化傳統(tǒng)
書法以其獨特的表現工具和豐富的表現對象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諸如線條、結構、用筆、用墨、章法和布局等等,掌握這些方法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必須在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方面進行刻苦的藝術實踐。然而,只知道繼承傳統(tǒng)是遠遠達不到藝術創(chuàng)作高峰的。古往今來,凡獨樹一幟的書法家無不在刻苦學習前人的創(chuàng)作技法的同時,還著意體味各個優(yōu)秀書法家的思想和精神,并通過主體的內化運動,使之在思想中交織、融合,從而形成了似你非你,似他非他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內化傳統(tǒng)方面,宋代書法家米莆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在《海岳名言》中說自己:“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边@句話道出了繼承傳統(tǒng)與內化傳統(tǒng)的甘苦之談。事實上,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再現傳統(tǒng),而是為了發(fā)展和變革傳統(tǒng)。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傳統(tǒng)不等于王羲之,不等于《蘭亭序》……傳統(tǒng)不是在‘知其然’,而是在‘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中得到體現的?!?金鑒才《再論藝術的覺醒和基礎的危機》)而內化運動,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心理活動,只有內化得越充分,才能表現得越深刻。同時,我們還需要明確的是:傳統(tǒng)是我們內化運動的基礎。學書者讀帖、摹帖、臨帖的過程,都是對書法形象、特征的感知過程。通過感知在大腦中留下了眾多的字形和筆法的主要特征。如果這些特征不經過內化運動而表現出來,其表現形式就如同米帶所說的“集古字”。只有經過創(chuàng)作者充分內化后再表現出來,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狀的構成體現他的自我,體現他作為主體的內在的特征”(黑格爾《美學》)。

(二)內化生活
張懷灌《書斷》說:“善書者乃學之于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睍ㄋ囆g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精神現象,它和一切由意識活動所產生的精神產品一樣,不是主觀自生的,它根源于一定的客觀現實,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這種產物是自然和社會生活現象經過藝術家充分的心理活動—內化運動而表現出來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高明的書法家總是善于觀察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如傳說懷素看到夏日的云峰,從中啟發(fā)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感。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稱張旭“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边@段話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要注意觀察自然,體驗生活,而且還要學會內化自然,內化生活,通過內化運動,這些自然萬物在創(chuàng)作者心目中就會變得有思想、情感,然后,通過藝術手段,把這種美好的情感傳達出去。也只有通過內化運動,客觀事物才能經過創(chuàng)作者的篩選,排除了一些蕪雜、分歧,與自己的情感不協(xié)調、不一致的成分,使得那些契合自己情感的東西,經過內心的調整、提煉、升華,變成了代表自己思想意識的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書法家經過內化運動所傳達出去的不是原來觀察到的自然萬物的原形,而是帶著自然萬物的那種美好的感情的線條。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衛(wèi)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等等,是不是這些人的書法作品畫出了鵬鳥、龍虎、美女?當然不是。而是經過書法家內化運動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書法線條。

(三)內化情感
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是現實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同時也是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表現。正如魯迅先生說的:“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藝術家思想與人格的表現?!狈_王羲之的《蘭亭序》,不用看文章的內容充實與否,我們只看書法作品的表現形式,就足以叫人感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韻,真是好比一首抒情的樂曲,恰有“杏花春雨江南”之醇美;看看顏真卿的《祭侄稿》,筆墨淋漓,無處不體現他內心沉痛悲切之情,仔細品味可察其鐵筆生風的韻味,可觀其血肉化成的剛正氣節(jié);再領略岳飛的《滿江紅》,其遒勁有力的墨跡,充分表現了愛國將領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這些藝術作品真稱得上是“不表現什么形式,線條和顏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為思想和靈魂”(葛賽爾《羅丹論藝術》)。雖然情感作為主體心靈的一種流露,是不帶任何強制性質的,就像王若慮所指出的:

“哀樂之真,發(fā)乎性情”,“經營過深,則失其本”。不過,藝術品所表達的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畢竟不同于原發(fā)狀態(tài)的情緒,而是一種經過藝術家審美觀念的內化運動,與藝術家的審美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感。人是感情動物,見物生情是人之本性,但是要把這些情感通過一定形式傳達出去,并且要表達得直觀、充分,甚至豐富、新穎,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書法家能夠把情感和表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結合得巧妙,結合得自然,這完全取決于書法家的內化功能。
如果內化功能強,藝術家的情感就“不只體現在看得見碳履得著的某種特殊的物質媒介上……而是體現在激發(fā)美感的形式中:韻律、色調、線條和布局;以及立體感的造型”(卡西爾《人論》)。否則,其藝術作品就難免會顯出匠人習氣,它的藝術價值也就有限了。

二、內化運動的作用
歷代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都經過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艱苦過程。然而,由于每個人內化功能的差異,加之生活閱歷的不同,其藝術作品的表象就有相當大的區(qū)別,從而形成了書法藝術園地百花齊放、妮紫嫣紅的局面。由此可見,內化運動對書法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體現時代精神
盡管歷代書法家都以漢字為表現對象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其藝術表象就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也就有了“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馮班《鈍吟書要》)之說,有了“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于一代之人與文者”(《藝概》)之評論。那么書法藝術如何能夠充分展現時代風貌,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呢?這就要靠書法家的內化運動實現了。藝術創(chuàng)作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離不開藝術家個人的感覺、體驗和思想,都脫離不了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書法家通過自身的內化運動,把自己的獨特的情緒和對時代的理解折射出去,就形成了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

(二)有利于形成藝術個性
由于書法家內化功能的差異,對傳統(tǒng)、對生活獨特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加工方式和表達方式,決定了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領域,自己所掌握的對象的體察與覺悟,形成了與他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迥異的風格,從而賦予了自己的作品一種獨特魅力白l }}?風貌,當我們看到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時,“我好像一個生來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突然獲得天光,我認識到,我極其強烈地感受到我的生存得到了無限的擴展”。而內化功能差,或根本不經內化運動照抄照搬別人東西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絕對不會讓人感到新奇和振奮的。
(三)有利于產生創(chuàng)作激情
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激情,激情源于對生活的感受。內化功能強的人,對眼前瞬息萬變的生活具有一種超常的興趣和敏感,并善于抓住自己的印象,不斷地內化成自己心靈的歌唱與吶喊,并匯成創(chuàng)作的源泉,一但心潮涌動,就會激情奔放,達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之所以《蘭亭序》、《祭侄稿》能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和“天下第二行書”,很大原因在于它是藝術家的真實感受與創(chuàng)作激情熔于一爐的結果。

三、內化運動的條件
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進人成熟期的書法家,標志著他的內化功能已達到至高至深的程度,然而這種功能無不凝結著藝術家艱苦實踐和勤奮探索的心血。因此,要實現內化運動的深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要有深廣的實踐基礎
既然書法藝術首先要內化傳統(tǒng),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方面必須進行刻苦的實踐。只有系統(tǒng)地、廣泛地認識傳統(tǒng),掌握傳統(tǒng),才能在內化傳統(tǒng)時有的放矢,有所創(chuàng)新。否則,內化運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往今來,凡有成就的書法家無不在學習傳統(tǒng)藝術方面進行過刻苦的實踐。傳歐陽詢行路時見索靖書古碑,先駐馬觀之,再去而復返,又下馬佇立,最后干脆席地坐觀,夜宿碑下,三日乃去。唐太宗李世民酷愛《蘭亭序》,半夜里起床把燭學習。古人學習前人法書,和我們現在相比條件相去甚遠,但功夫卻強我們百倍,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
黑格爾說:“藝術家創(chuàng)作所依據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實踐也證明,書法家只有把自己融于生活,善于從生活中(包括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和其他藝術樣式的作品)捕捉和提煉屬于美的現象和情趣,并使之成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深厚的生活積淀,才能在內化生活時,形成豐富的藝術情感,并最終獲得創(chuàng)作的成功。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剛滿周歲父親就去世了,由于生活艱苦高中沒畢業(yè)就去教書以養(yǎng)家糊口。一生中,他當過“記名”的小喇嘛,當過中學教師,當過大學教師,還“當”了十幾年右派,艱苦曲折的生活經歷,無不成為啟功先生藝術創(chuàng)作最寶貴的財富。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三)要有廣博的學識修養(yǎng)
黃庭堅說:“學書必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崩畎椎臅ā靶垡菪沱?,飄飄然有仙氣”,這和李白的氣質、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只有學識廣博,修養(yǎng)深厚,才能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內化成獨到的藝術見解,并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與此同時,其學識修養(yǎng)也會通過其藝術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現。正如劉熙載(藝概》中所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p>
(四)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書法家是通過作品把自己的情感傳播出去的。這種情感是高尚的、美好的,還是庸俗的、低級的,是有節(jié)制、有尺度的,還是盲目、放縱的,這完全取決于書法家的思想境界崇高與否,因為藝術家思想深度在其作品中總是直接表現為情感的深度。書法家的思想境界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時,就能夠把自己對生活中喜怒哀樂和美丑善惡的觀察和體味經過自身的內化運動之后,再借助藝術作品表達出去,從而使人們能夠受到藝術家思想的浸潤和熏陶,使自己的思想變得高尚優(yōu)美。

總之,書法藝術的內化之功,是書法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凡是學習書法的人,都不能做純經驗主義者,或者是純理性主義者,因為“經驗主義者好像螞蟻,他們只是收集起來使用,理性主義者好像蜘蛛,他們從他們自己把網子造出來”。而應該做蜜蜂,因為“他從花園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種材料”(培根《新工具》)。蜜蜂“他自己的一種力量”不正是書法創(chuàng)作者應該具備的嗎?
內化運動就是我們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種力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