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國民黨舉辦的凱道集會上,除藍營天王悉數(shù)到場,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率黨公職出席,同聲譴責民進黨只顧政治操作大罷免,用司法追殺在野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當場宣布,五二零后開始動用議場內外一切力量推倒賴清德。
有位藍營媒體人在前一天稱,朱立倫結合白營是“引清兵入關”,引黃國昌出來到國民黨里面打壓蔣萬安,因為朱不要“倒閣”、蔣萬安要,所以就找黃國昌,黃國昌當然不要,因為“倒閣”可能要重選、民眾黨8席可能只剩下3席 ,“朱立倫、黃國昌就變結盟,要來打壓蔣萬安,重點在這”。

這位媒體人認為,這是很大的致命傷,站在政黨的主體性,你要上街抗議你就自己找人,你怎么會去拜托黃國昌,后者又有多少實力?隔天被黃國昌反嗆后,該媒體人連發(fā)兩文,直指民眾黨3分反綠、7分壯大自己,壯大的方式就是“咬藍血肉”。
如果這場交鋒只是個人恩怨不值一提,但因為此事涉及對當前罷免局勢的判斷,有必要厘清是非曲直。
首先,認為朱立倫排除“倒閣”是為與黃國昌結盟壓制黨內聲音,此說法值得商榷。先不說民眾黨愿不愿意配合,自蔣萬安4月17日在北檢拋出“倒閣”主張,國民黨內都沒有一致意見,由于議題發(fā)酵可能引發(fā)白營猜忌,支持或反對,都有必要與民眾黨溝通清楚。會后藍白都不傾向“倒閣”,可以被解讀為在野陣營不敢面對全面改選,但要不要解散“立院”的主動權握在賴清德手里,高風險也是客觀事實。
無論從凝聚在野共抗民進黨、應對接下來的關稅危機,以及喚醒民眾熱情看,4月22日的藍白高峰會乃至26日凱道集結都有其必要性。即使是站在政治精算角度,比起與蔣萬安互別苗頭,結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保住現(xiàn)有藍委席次,是朱立倫延續(xù)政治生命的唯一選擇,他沒有理由為壓制蔣,排除更有利反制惡罷的方式,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因此,大可不必用“宮廷斗爭”的視角解讀。
其次。站在政黨主體性的角度認為凱道集結只能找自己人的說法更是有些荒謬。
事實上,這次不只民眾黨參與凱道集會活動,臺灣社會共好論壇籌備會、臺灣人民守護民主正義連線、臺灣地區(qū)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民間團體26日下午也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旁發(fā)起街講活動,響應臺灣在野陣營舉辦的反對民進黨專斷濫權的集會。

論兩岸立場,統(tǒng)派與國民黨、民眾黨的主張?zhí)烊乐畡e,當昔日面對國民黨打壓的政治受難者都可以放棄個人恩怨,站在對抗民進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響應在野黨舉辦的活動,個別藍營媒體人以政黨主體性的理由,排斥民眾黨參與,反而是拉低了活動的格局視野。如果跟著國民黨一起反對賴清德就是搭順風車,奉此標準,那統(tǒng)派團體參與抗爭的正當性是否也要被這位媒體人一并否定?
而翻看該媒體人反對藍白合理由,都是老生常談。稱柯文哲墨綠、貪污、黃國昌當年發(fā)起所謂“反紅媒”運動,壓迫媒體、支持“太陽花”等。其實不只臺灣民眾知道這些事,大陸民眾也清楚。但是把兩岸關系、“統(tǒng)獨”矛盾、柯文哲涉貪和司法正義,每一個都值得單獨討論的面向,通通和眼下大罷免攪和在一起,這種張冠李戴的評論方式也未必客觀。
比如,這位媒體人先前說,在野黨沒有跟民眾溝通喪失了爭取年輕人與中間選民的機會,導致罷免遍地開花??墒橇T免戰(zhàn)發(fā)展到今天,煽動“抗中”已經(jīng)成了挺綠罷團的宣傳主軸。而過去民進黨掌握“立院”多數(shù),爭議法案強渡關山時,也不見當時有人要對綠委發(fā)起罷免,不追究執(zhí)政黨當年可以利用席次優(yōu)勢強勢碾壓在野,現(xiàn)在變成少數(shù)就翻臉,再對藍白合有意見,對柯文哲、黃國昌的政治立場質疑,也不該對綠色雙標視而不見,把民進黨選輸掀桌、進行政治仇恨動員撕裂臺灣社會的責任推給在野陣營。
其實,當天參與426凱道活動的統(tǒng)派人士怎么會不清楚白營立場,相信他們對當前臺灣困境的理解與洞察也不會遜色這位島內媒體人,但面對賴清德以“大罷免”和司法大權清洗在野勢力,他們能夠從建立反民進黨、反賴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視角,希望團結40%以外更多的臺灣民眾,這種大局觀顯然比盲目抵制藍白合,在主觀情緒中孤芳自賞者更具戰(zhàn)略高度。
尤其當一些媒體人近來對藍白合或罷免戰(zhàn)的發(fā)言,被過去抨擊、抹黑、攻訐最多的綠營媒體廣為轉載、大肆引用,部分綠營支持者的評價都出現(xiàn)180度的轉變,相關人士實在有必要好好思考,為何自己認為義正言辭的發(fā)言變成給民進黨遞子彈,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