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一理

2025年4月30日上午9點,你的日歷上可能只會顯示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但在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歷法中,一場幾十年難遇的“四蛇共舞”正在悄然上演——乙巳年、辛巳月、己巳日、巳時,“蛇年蛇月蛇日蛇時”,四個“巳”字齊聚,網(wǎng)友調(diào)侃“四巳如意”!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xiàn)象今年會出現(xiàn)3次,分別在4月30日、5月12日、5月24日的9-11時。這一天文現(xiàn)象背后藏著哪些文化密碼?4月29日,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以及民俗學專業(yè)研究者楊燕,一起解讀這個“四蛇共舞”的日子。

下一次,要再等六十年

“干支是古代用來記年月日的一種記錄系統(tǒng),有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然后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一共12個。”孫小淳表示,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jié)束,構(gòu)成“六十甲子”,并由此循環(huán),“六十是一個輪回,所以下一次想再碰上這樣的日子,要等六十年。”他說。

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曾創(chuàng)造干支歷,用二十四節(jié)氣來劃分一年中的各個月份,以立春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用十二地支標記,如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以此類推,四月為巳月,并配合天干使用。我國農(nóng)歷至今仍沿用干支紀年、紀日。

“如果要說誕生的這一紀法,可能就要追溯到殷商時期了,因為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jīng)有干支紀日的說法了,但是紀年就要稍微晚一些了,大概在漢武帝時期?!苯衲甑摹吧吣晟咴律呷丈邥r”現(xiàn)象將出現(xiàn)3次,分別在4月30日、5月12日和5月24日的9時至11時。孫小淳稱,三次的間隔時間與干支紀日的方法有關(guān),地支有十二個,因此每隔12天就出現(xiàn)一個帶“巳”字的日子。

關(guān)于在這個“四蛇齊聚”的日子里,古時候人們是否會進行一些相關(guān)的文化習俗活動,孫小淳直言:“寓意都是人給的?!痹谒磥恚蛟S人們會為了重要活動選擇良辰吉日,但終究是源于不同的主體意愿。

無獨有偶,民俗學專業(yè)研究者楊燕也給出了同樣的看法,她告訴記者,古往今來,人們對于民俗節(jié)日實際上是多元的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蛇 圖據(jù)央視新聞

楊燕補充道,古時候人們對于方位會用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來表示,而當中指向北方的玄武,則是由龜和蛇共同組成。“所以蛇文化實際上在古時候就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彼f。

是“龍的傳人”,也是“蛇的傳人”

蛇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作為上古先民的信仰之一,承載多重文化意蘊,是先民動物崇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

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蛇銜蟾蜍紋筒形陶罐、紅陶貼塑蛇紋罐,以及石峁遺址出土的蛇紋石雕、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堆塑龍蛇紋透底器等文物來看,在龍這個神獸沒有完全演化定型之前,蛇被古代先民視為崇拜的對象,有些還可能作為部落圖騰。至今福建一帶還建有蛇王宮廟,并保留有過蛇王節(jié)、游蛇燈的習俗。

說到底,萬眾期待的“四蛇時刻”就像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直播,古人刷“祥瑞”,現(xiàn)代人刷“許愿”,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