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未解決的哀傷,是如何影響伴侶關系中的情感可用性的。

在許多令人頭疼的伴侶爭吵背后,往往隱藏著一段看不見的心靈圍墻。讓我們先從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深邃的問題開始:你是否也曾在關系中感到孤獨,明明在一起,卻又覺得那么遙遠?這種在親密關系中卻感受不到真正聯結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與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息息相關——情感可用性。

情感可用性是指一個人在關系中能夠開放地感知、表達和回應情感的能力。高情感可用性的人能夠與伴侶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既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夠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這種能力是健康伴侶關系的基石。

然而,當一個人長期背負未解決的哀傷時,情感可用性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會損害伴侶關系的質量,還可能讓雙方陷入情感疏離的困境。因此,理解未解決的哀傷如何影響情感可用性,并找到修復的方法,對于改善伴侶關系至關重要。

未解決的哀傷:心理動力學的解讀

未解決的哀傷:心理動力學的解讀

未解決的哀傷(也稱為“復雜性哀傷”或“長期哀傷障礙”),是指個體在經歷重大喪失(如親人離世、關系破裂、健康喪失等)后,未能完成心理上的“哀悼任務”。這種哀傷并非簡單的情緒低落,而是表現為長期的情感停滯或回避。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未解決的哀傷往往源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未完成的“心理工作”:個體未能充分處理喪失帶來的痛苦,可能是因為文化或家庭環(huán)境的壓抑,或是對喪失的現實無法接受。其次是情感的“凍結”:未解決的哀傷會讓人長期處于一種“心理求生模式”,情感被凍結或壓抑,無法自然流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是對未來的防御性回避:為了避免再次經歷痛苦,個體可能會無意識地回避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結。未解決的哀傷常見兩種形態(tài),壓抑型以及固著型。其中壓抑型表現為用“假裝堅強”逃避痛苦,將悲傷、憤怒等情緒鎖進內心“黑匣子”;在伴侶關系中表現為情感麻木,難以回應對方的情感需求。固著型則表現為沉溺于與逝者的“未完成情結”(如自責“沒能好好告別”);在現有關系中無意識重復創(chuàng)傷模式(例如因害怕失去而過度控制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