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攻入元大都(北京),元惠宗逃往漠北,稱“北元”。

捕魚兒海之戰(zhàn)后,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使者郭驥出使韃靼,被殺,朱棣決心親征漠北。

1410年,朱棣率五十萬大軍,追擊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大敗其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韃靼向明朝進貢馬匹,阿魯臺被封為和寧王。

到朱棣第五次北伐時,已經(jīng)是1424年,六月大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追擊未果。

七月朱棣就病死在榆木川,他想不到的是二十五年后,就爆發(fā)了土木堡之變。

原文賞析:

原文賞析:

既又北逐亡元,
史略:永樂八年,親征蒙古余裔,至斡難河以北, 俘獲而還。十二后,北征瓦剌, 追敗之于土剌河, 乃班師。二十年,復征蒙古, 獲其輜重于殺胡原, 乃移師征兀良哈, 大破之于屈裂河。 二十一年,復征蒙古。 明年,復北征,至答蘭納木河, 不見敵而歸。蓋五出塞北,窮追伏影,千乘萬騎,勒銘殊庭,自古帝王未有之烈也。

【譯文】向北驅(qū)逐元朝的殘余勢力。

《史略》記載: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親自出征蒙古的殘余勢力,一路打到斡難河以北,捕獲并俘虜了許多敵人后返回。

永樂十二年(1414年)以后,再次北伐瓦剌,在土剌河追擊并打敗了他們,然后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1422年)年,朱棣又出征蒙古,在殺胡原繳獲了他們的軍用物資,然后移師征討兀良哈,在屈裂河大敗敵軍。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再次出征蒙古。第二年(1424年),再次北伐,到達答蘭納木河,但沒有遇到敵人就返回了。

總計五次出塞北伐,窮追不舍,出動千乘萬騎,在異域刻下銘文,自古以來沒有哪位帝王有這樣的功績。

南平交址,
史略:初,安南黎季犁弒其主陳日焜而代之, 永樂元年表請署國事,詔封其子蒼為安南國王。明年,老撾送陳天平來朝, 詔詰季犁,季犁詭請?zhí)炱綒w國。四年,天平還入境,季犁賊殺之于芹站, 并害使臣,因遣朱能等進討。 五年張輔等至交州,屢敗賊兵,尋大破之于富良江, 窮追至奇羅??冢?擒季犁父子,安南平, 因置交址布政司統(tǒng)其地。

【譯文】向南平定交趾。

《史略》記載:起初,安南的黎季犁殺了他的君主陳日焜并取而代之。

永樂元年(1403年),他上表請求主持國事,明成祖下詔封他的兒子陳蒼為安南國王。

第二年,老撾送陳天平來朝見,明成祖責問黎季犁,黎季犁詭稱讓陳天平回國。

永樂四年(1406年),陳天平入境,被黎季犁在芹站殺害,同時殺害了使臣,于是明成祖派朱能等人進兵討伐。

永樂五年(1407年),張輔等人到達交州,多次打敗敵軍,不久在富良江大破敵軍,窮追不舍到奇羅海口,俘虜了黎季犁父子,安南平定,于是設(shè)置交趾布政司來管理這片土地。

六年交址賊簡定等復叛,定尋自稱上皇,推其黨陳季擴為帝,國號越。復命輔等討擒之。時定黨陳季擴等猶出沒海上,沐晟討之未克。尋請降,詔授交址布政使司。 九年復命張輔進討,破賊于月常江。 十年大破之于神投???, 明年,破之于愛子江。 十三年擒季擴,悉平其黨,交址復定。

【譯文】永樂六年(1408年),交址的賊人簡定等人再次叛亂,簡定自稱上皇,推舉他的黨羽陳季擴為帝,國號越。

明成祖再次派張輔等人討伐并俘虜了他們。當時簡定的黨羽陳季擴等人還在海上出沒,沐晟討伐他們但未能取勝。

不久陳季擴請求投降,明成祖下詔授予他交址布政使司的職位。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次命張輔進兵討伐,在月常江打敗敵軍。

永樂十年(1412年),明軍在神投??诖笃茢耻姡诙辏?413年),在愛子江打敗敵軍。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軍俘虜了陳季擴,全部平定了他的黨羽,交趾再次安定。

西藩哈密,
史略:永樂元年,虜酋安克帖木兒入貢,明年設(shè)哈密衛(wèi)。 衛(wèi)本漢之伊吾廬,唐之伊州也。唐衰,不屬于中國,至是始內(nèi)附。其地為西僥噤喉,自是制定:凡西域諸夷入貢,必哈密譯其文,乃得發(fā)。又設(shè)沙州及赤斤蒙古、曲先等衛(wèi),與哈密相表里,以固西藩, 而甘肅益為境內(nèi)矣。

【譯文】在西邊安定哈密。

《史略》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哈密的首領(lǐng)安克帖木兒入朝進貢,第二年設(shè)立了哈密衛(wèi)。

哈密衛(wèi)原本是漢朝的伊吾廬,唐朝的伊州。

唐朝衰落之后,哈密不再屬于中原地區(qū),直到這時才歸附明朝。

哈密地區(qū)是西域的要沖,于是明朝制定規(guī)定:凡是西域各國入朝進貢,必須經(jīng)過哈密翻譯他們的文書,才能發(fā)送。

明朝又在沙州以及赤斤蒙古、曲先等地設(shè)立衛(wèi)所,與哈密互為表里,來鞏固西域的防線,而甘肅也因此成為了明朝的境內(nèi)。

東靖女真。
史略:永樂九年遣將將水軍駕巨艦至混同江上,招集女真諸部落。于是女真悉境內(nèi)附,置努兒干都司, 授其封爵,兼分置衛(wèi)所城站,以授其部族。 又置馬市于開元城, 俾貢馬給值,賜賚以時,為遼東外蔽。

【譯文】在東邊平定女真。

《史略》記載:永樂九年(1411年),明朝派遣將領(lǐng)率領(lǐng)水軍駕駛巨艦到達混同江上,召集女真各部落。

于是女真全部歸附明朝,明朝設(shè)置了努兒干都司,授予他們封爵,并分設(shè)衛(wèi)所城站來管理他們的部族。

明朝又在開元城設(shè)置了馬市,讓他們進貢馬匹并支付價值,按時賞賜他們,作為遼東的外圍屏障。

建北京,
何氏曰:「成祖之建北京,何異成王之營洛邑?夫兩都并建,自周以前未有也。漢、魏而降,五都四京,后先相襲,然近者相去數(shù)百里,遠者亦不過千里。若懸隔三千里之外,踰江越淮,溯河浮濟,而欲巡幸會同,歲時無失,此又必不得之數(shù)也。然則何以為善法成周?曰:金陵財賦所萃,幽陵士馬所資,控西北以震迭河山,綏東南以供輸京闕,此成祖繼述之善,冠古爍今者也。或者曰漕河絕續(xù),則咽喉可慮;關(guān)、隴遙闊,則肩背為虞;毋乃未考于馭邊籌漕之初制乎?」

【譯文】建立北京城。

何氏說:“明成祖建立北京城,與周成王營建洛邑有什么不同呢?

兩個都城同時建立,這在周朝以前是沒有的。

漢朝、魏朝之后,五都四京,先后相襲,但近的相距數(shù)百里,遠的也不過千里。

像北京這樣懸隔三千里之外,跨越長江淮河,逆流黃河濟水,卻想巡游會合,歲歲年年不失誤,這又是一定做不到的。

那么怎樣才能效法成周的善政呢?

我認為金陵是財富聚集的地方,幽陵是兵士馬匹的來源,控制西北可以震懾山河,安撫東南可以供應(yīng)京城,這是明成祖繼承發(fā)揚的善政,是超越古今的?!?/p>

有人說漕河斷流,那么咽喉之地就令人擔憂;

關(guān)隴遙遠,那么肩背之地就讓人擔心;

這豈不是沒有考察過駕馭邊疆和籌劃漕運的初衷嗎?

端倪解析:

端倪解析:

第一次親征漠北與斡難河之戰(zhàn):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率50萬大軍出北京德勝門,經(jīng)過5個月的戰(zhàn)斗,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結(jié)束。

第二次親征漠北與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

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率軍親征漠北,軍行至雞鳴山時,阿魯臺已率部撤離興和,避戰(zhàn)北走。

明軍因地形不熟,敵情不明,故尋戰(zhàn)未成。于是朱棣決定以步騎兵2萬,分5路進擊依附阿魯臺的兀良哈部。

第三次親征漠北與闊灤海、屈裂兒河之戰(zhàn):

永樂二十年三月十八日,韃靼首領(lǐng)阿魯臺攻占興和,明將都指揮王煥被殺。

二十日,朱棣再次率軍親征漠北,軍行至雞鳴山時,阿魯臺已率部撤離興和,避戰(zhàn)北走。

部將中有派兵追擊之議,但朱棣認為不必操之過急,可待草青馬肥時,經(jīng)開平,過應(yīng)昌,出其不意而破之。

第四次親征漠北:

在1418年,明成祖朱棣派出雷掄等將領(lǐng),展開了這場歷史上的第四次漠北征戰(zhàn)。

在這場戰(zhàn)爭中,明軍迅速穿越漠北的草原,突襲了北元的切脫哥爾村莊,直接打擊了對方的將領(lǐng)和士兵,并入主了漠北地區(qū)。

第五次親征漠北:

第五次漠北征戰(zhàn)發(fā)生在1421年,這是明成祖朱棣統(tǒng)治時期征戰(zhàn)漠北地區(qū)的最后一次軍事行動。

在這次征戰(zhàn)中,雷掄等將領(lǐng)在攻擊了輝格爾之后,順利入主了漠北地區(qū),成功結(jié)束了本次戰(zhàn)爭。

朱棣起用張輔督師,發(fā)兵二十萬與云南的沐晟協(xié)同,南征安南。

朱棣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平定了安南地區(qū),“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

朱棣很高興,于是在永樂五年設(shè)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此地納入明朝的版圖。

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后,他需要一個熟悉且安全的地方來鞏固自己的皇位。

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的大本營,他在這里有深厚的基礎(chǔ)和人脈。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端,地理位置優(yōu)越。從北京出發(fā),無論是對內(nèi)還是對外,都更加方便。

而南京雖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美,但是相對于北方和西部的地區(qū),交通不便。

而且明朝初期,北元的殘余勢力仍然存在,對明朝構(gòu)成威脅。

朱棣遷都北京,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的敵人,實現(xiàn)"天子守國門"的戰(zhàn)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