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特朗普重返白宮已過去100天。這場被寄予厚望的"百日新政"正以一種極具戲劇性的方式走向崩塌,他上任前信誓旦旦要辦好的兩件大事,如今看來已被他搞砸,第一件是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結果是關稅戰(zhàn)不僅沒有讓中國屈服,反而讓美國經濟陷入"自殘式休克";第二件事是勸和俄烏沖突,他此前聲稱上任24小時內就能結束俄烏沖突,如今看來,特朗普100多天的努力幾乎可以說是毫無成效,已淪為大國博弈的笑柄,所有利益關聯(lián)方都被弄的很不愉快。
回顧這100多天的執(zhí)政期,特朗普首先是對外發(fā)動貿易戰(zhàn)。中國商務部次日即啟動系列反制措施。俄亥俄州農場主站在堆積如山的大豆前愁眉不展:"中國買家已經三個月沒下單了,倉庫租金都快付不起。"而在硅谷,蘋果公司CEO正與供應鏈團隊緊急磋商——中國生產的蘋果組件占比高達67%,關稅飆升將導致單機成本增加300美元。更致命的是,美國國債市場出現(xiàn)恐慌性拋售,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創(chuàng)2007年以來新高。4月22日,特朗普在 這句話背后是殘酷現(xiàn)實——美國三大零售巨頭聯(lián)名上書,警告高關稅將導致80萬零售業(yè)崗位流失;軍工企業(yè)因稀土斷供,F(xiàn)-35戰(zhàn)斗機生產線面臨停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撰文:"特朗普輸掉了貿易戰(zhàn),因為他不懂貿易的本質是相互依賴。" 當關稅戰(zhàn)陷入泥潭時,特朗普在另一個“戰(zhàn)場”上也陷入困境。這位商人總統(tǒng)自信能用"交易藝術"終結俄烏戰(zhàn)爭,卻在第一個回合就碰得頭破血流。4月23日,副總統(tǒng)萬斯在印度發(fā)出"最后通牒":"俄烏必須接受領土交換,否則美國退出調停。"這一表態(tài)被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斥為"新殖民主義",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則在社交媒體上怒懟:"克里米亞永遠是 更令人寒心的是,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威脅澤連斯基:"再戰(zhàn)三年,烏克蘭將亡國。"這種赤裸裸的脅迫,徹底撕下了美國"自由衛(wèi)士"的偽裝。調停失敗的根源在于戰(zhàn)略誤判。特朗普團隊錯誤地認為,俄烏雙方都急于結束戰(zhàn)爭,卻忽視了民族主義的強大力量。在基輔,街頭抗議者焚燒美國國旗,高呼"寧要尊嚴不要投降";在莫斯科,普京簽署法令加速軍工生產,T-90M坦克生產線晝夜轟鳴。 更致命的是,美國的"公平調停者"形象早已破產——從2018年承認克里米亞現(xiàn)狀到2024年削減對烏軍援,美國的反復無常讓沖突雙方都失去信任。經濟領域,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加速了全球產業(yè)鏈"去美國化"——越南紡織業(yè)承接了30%的中國訂單轉移,墨西哥成為新能源汽車投資新熱土。在安全領域,北約內部裂痕擴大:法國拒絕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德國宣布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2%。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特朗普威脅"退出調停"時,土耳其和匈牙利正悄悄與俄羅斯談判糧食出口協(xié)議。特朗普的百日執(zhí)政,恰似一場荒誕劇的高潮。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這位宣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總統(tǒng),正在親手為單極霸權敲響喪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