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年時光,在歲月長河中是“白駒過隙”的瞬間,然而,上海奉賢女作家何羽在兩年的時間里忙碌著一項美麗的事業(yè)——為一株花寫一本書,付出的辛勞結(jié)出了豐碩的成果。2025年的明媚春光里,她撰寫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粉妝樓——海上古牡丹的故事》出爐,為奉賢明代古牡丹傳奇增添了一道靚色。

與古牡丹結(jié)緣

何羽祖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浙江溫州,在上海建橋?qū)W院工作二十年。兩年前從浦東新區(qū)遷到奉賢安家、落戶。剛到奉賢的她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感到既新鮮又陌生,也斷然不知居家4公里外生長著一株聞名于世的古牡丹“粉妝樓”。

2023年春日,她受邀參加奉賢區(qū)茶文化學會在南橋鎮(zhèn)吳塘村明代牡丹苑舉辦的“賢城雅事·牡丹茶會”。第一次見到盛開的古牡丹,第一次聽第22代傳承人金書林講述金家子孫歷經(jīng)400多年守護古牡丹的故事,她的心被觸動了。

這株古牡丹系明代南京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贈送給同窗好友金學文的禮物,至今有著近500年的樹齡。幾百年來雨打風吹,在歷代金家人的精心養(yǎng)護下,古牡丹年年綻放,被金家人視為“傳家寶”和“精神依托”。聽著,聽著,她對古牡丹歷盡滄桑含笑綻放的頑強生命力,對金學文家族堅守“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祖訓家風的感人故事,肅然起敬。

恰好在這時,奉賢區(qū)作家協(xié)會與奉賢區(qū)綠化市容局舉辦“雙創(chuàng)杯”征文比賽。何羽對古牡丹情有獨鐘,主動申請了這個創(chuàng)作選題。在采訪金書林老人后,撰寫了《情系五百年,花開冠江南》,榮獲區(qū)征文一等獎。此事更拉近了她與古牡丹的情感距離。對于古牡丹的愛,何羽似乎著了迷,往后的周末、節(jié)假日里,她常去明代牡丹苑觀察古牡丹生長情況,與金書林老人聊聊天,了解關于古牡丹的點點滴滴。

何羽,這位曾經(jīng)的媒體從業(yè)者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層次的思考,她認為:古牡丹歷史源遠流長,人文底蘊深厚,22代金家人百折不撓守護古牡丹,里面肯定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單憑以往幾百字幾千字的快餐式寫作,遠遠承載不下古牡丹故事長達500年的歲月沉淀及豐富深邃的人文內(nèi)涵。她萌生了為古牡丹寫一本書的念頭。因為現(xiàn)有資料稀缺,有段時間里她輾轉(zhuǎn)難眠,反復考量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難度,自問是不是感情用事心血來潮的一時沖動?但每次接觸到年逾八旬、善良淳樸的金書林老人,她就知道事不宜遲,決定先進行采訪。

奮筆疾書

何羽是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這位新時代女性,別看她性格溫文爾雅,內(nèi)心深處對于決定要做的事無比堅定。為古牡丹寫書的事說干就干。為了集中精力,她對原先安排的寫作任務按下了“暫?!辨I。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相關史料。古牡丹故事的源頭涉及到董其昌、金學文及明代以來牡丹文化的方方面面。于是她經(jīng)常自帶干糧,泡在圖書館里,埋頭閱讀《董其昌傳》《明史》《牡丹譜》《中國牡丹》《奉賢縣志》《葉榭鎮(zhèn)志》《鄔橋志》《鄔橋續(xù)志》等書籍,熟悉相關內(nèi)容,尋覓故事線索。期間她發(fā)現(xiàn)不同書籍中的史料也存在相互矛盾或錯誤,需要仔細對比,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考證。

閱讀大量史料后,何羽漸漸熟悉了中國牡丹文化,了解這株古牡丹“粉妝樓”屬江南品種,盛開時大如碗口,花蕊金黃色,花瓣粉紅色,從里到外,由深及淺,紅色漸變,花瓣繁密有數(shù)百片之多,簇擁著花蕊,層層堆疊猶似瓊樓,因而得名。

據(jù)中國油牡丹推廣中心資料,奉賢這株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牡丹”的“粉妝樓”名列中國十大百年古牡丹第九位。從栽培角度看,在中華大地上屬于獨一無二,因為其它九株古牡丹,要么長在懸崖峭壁,荒山野嶺,要么長在廟宇寺院內(nèi),唯有這株古牡丹生長于普通農(nóng)家庭院。

董其昌如此慷慨將名貴牡丹及“瑞旭堂”匾額贈予金學文,可見他與金學文的關系非同一般。董其昌年幼時家境貧寒,而金學文出生富家。金學文富而知禮,從不欺侮生活貧困的同學。當有同學霸凌董其昌時,許多人袖手旁觀看熱鬧,唯有金學文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且在日常生活中還時不時地資助董其昌。董其昌將金學文雪中送炭之情終生銘記,他在出任高官之后,聞知金學文新居落成,向金家贈送了兩株名貴牡丹和他親筆題寫的“瑞旭堂”匾額。

何羽從史志資料及氣象部門公開發(fā)布的資料中,匯總了明代至今鄔橋地區(qū)的重大自然災害情況,有40度以上的高溫,零下近10度的嚴寒,有強臺風襲擊,還有地震、暴雨、干旱、蝗災等。氣象有資料記載,金家祖祖輩輩怎樣與自然災害抗衡保護古牡丹沒有文字留存,但從第22代守護人金書林老人身上,她能夠體會得到、想象得出。僅就2024年來說,天氣有點反常,梅雨季長,高溫天多,超強臺風襲擊奉賢,古牡丹多次遭遇危難時刻,金書林、王秀琴老兩口櫛風沐雨默默守護,想盡一切辦法,為古牡丹保駕護航渡過難關。

除了查閱史料,何羽還注重實地調(diào)研,她把故事挖掘的重點放在金書林老人身上,幾十次采訪幾乎踏破了老人家的門檻。登門次數(shù)多了,連老人家的愛犬“壯壯”也熟悉了,見到她不再狂吠,而是搖頭晃尾與她套近乎。

與金書林老人接觸中,交流不順暢也是個坎。老人所說的方言土語帶有濃重的奉賢西鄉(xiāng)口音,剛開始,何羽很難聽懂。她通過觀察老人的表情、肢體語言,領會語意?;蚪柚诜钯t民俗方言類書籍,或根據(jù)錄音逐句逐字對照辨認,或請奉賢當?shù)匚挠褞椭g,成文后再請當事人復核、確認,才完成了寫作,采寫工作量幾乎是正常工作量的數(shù)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還采訪了金家親友,漸漸地有些故事的細枝末節(jié)也浮出水面。如解放前有英國公司老板愿出10萬英鎊收購古牡丹,被金書林的父親一口回絕。上世紀60年代,有人氣勢洶洶帶了農(nóng)具上門,欲鏟除古牡丹。金書林的父親堅決不讓,他躺在古牡丹花前,拼命保護,“你們要鏟死牡丹,先鏟死我吧”這些細節(jié),都佐證了金家人重情重義,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愛護古牡丹比生命、金錢還重要的感人事跡。

她多次前往市區(qū)拜訪曾在上海植物園、上海市園林局工作的前輩王路昌大師、金嗣營工程師等,對有關事跡考證核實。上世紀80年代時,上海植物園籌建時,王路昌曾以3000元的出價欲收購古牡丹,希望將古牡丹移到植物園,作為“鎮(zhèn)園之寶”。但生活清貧的金書林就是不賣。要知道,上世紀80年代的3000元是個大數(shù)字啊!在這次采訪時,王路昌大師還感慨地說,幸好當年沒遷移古牡丹,因為這株古牡丹已很好地適應了奉賢原地的自然條件及人文環(huán)境。

講好奉賢故事

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與人才,多形式弘揚古牡丹故事“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的文化內(nèi)涵,去年3月,在奉賢區(qū)作家協(xié)會指導下,在奉賢區(qū)七色堇公益服務社支持下,何羽牽頭組建了古牡丹公益文化項目組,首批招募了20位志愿者,從專家教授級顧問到普通人員,均無償承擔工作,自費參加活動。工作內(nèi)容涵蓋了新聞宣傳、紀實文學、調(diào)研報告、視覺設計、攝影攝像、紀錄片、英文翻譯、話劇編劇等10多個業(yè)務領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去年花期前夕,在工作過程中,志愿者們發(fā)現(xiàn)了明代牡丹苑外無公廁、部分游客不文明賞花行為、牡丹苑宣傳欄破損等現(xiàn)象,在南橋鎮(zhèn)光明村人大代表聯(lián)系點、奉賢區(qū)七色堇公益服務社、吳塘村的大力支持下,他們一起完成了安裝臨時公廁、提案撰寫、宣傳頁設計印制(雙語)、牡丹亭修繕、董其昌古匾(復制品)翻新、文明賞花提示牌(雙語)等實務。配合南橋鎮(zhèn)文體中心、區(qū)作協(xié)詩歌組舉辦“美在浦南牡丹詩會”展示活動,讓游客們賞花、品詩,提升了明代牡丹苑的文化氛圍。

志愿者們已在《上海紀實》《上海人大月刊》《上海支部生活》《學習強國》《新民晚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電視臺、浙報集團潮新聞、《錢江晚報》等媒體,組織發(fā)表或參與節(jié)目21篇次,初步實現(xiàn)了讓古牡丹故事提高本土知曉率,進一步走出奉賢,面向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傳播的預設目標。

2024年底,全部由志愿者撰文、攝影、翻譯、插畫、排版設計的《粉妝樓——海上古牡丹的故事》書稿,經(jīng)由金書林、金林龍等校讀,得到了金家親屬們的贊賞與確認,經(jīng)奉賢區(qū)作家協(xié)會、區(qū)綠化市容局、區(qū)氣象局等單位審讀,也得到了肯定。此書稿還得到了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立項扶持,得到了南橋鎮(zhèn)光明村科創(chuàng)園區(qū)、朋泰、翼梟等企業(yè)的公益支持,近期將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正式出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4月8日上午,2025世界牡丹大會暨第34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jié),在會盟臺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開幕式。會上,2025花開盛世“牡丹獎”評審結(jié)果揭曉,何羽之前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情系五百年,花開冠江南》,獲得最高獎“金牡丹獎”。面對各界祝賀及媒體采訪,何羽如此作答:這次獲得金牡丹獎,不是我寫得最好,而是奉賢古牡丹故事最感人,以及這個故事所弘揚的“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的傳統(tǒng)美德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認同。與金家22代子孫守護牡丹的精神相比,我只是做了一位作家應該做的小事。為此,何羽將金牡丹獎獎金全部捐給古牡丹公益文化項目,用于后續(xù)工作的持續(xù)推進。

撰稿:陳志超

照片:唐冠鳳

編輯: 何海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