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鳥中的一朵奇葩。它生活在中南美雨林中,以洞穴為家,以嘔吐物為巢,美洲原住民用它榨油點燈,照亮雨林的黑夜。

它們有個怪異的名字:油夜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它們 圖源:ebird

夜鷹是夜鷹總目油夜鷹科的唯一一個種,“夜鷹總目”這個詞,大家聽起來或許非常陌生,但夜鷹總目的成員一定有你熟悉的。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接觸到它們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蜂鳥(盡管經(jīng)常是長喙天蛾或者太陽鳥冒充的),比如編織燕窩的金絲燕,比如初夏夜里機關(guān)槍一樣啾啾一整夜的普通夜鷹,比如夏日漫天飛舞的樓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才是真蜂鳥(紅喉北蜂鳥)

大約6000萬年前,它們的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分支,占據(jù)了多樣且各不相干的生態(tài)位。

不愛水果愛“油果”

說回油夜鷹,它沒有靚麗的顏色,整身棕褐色,頸背和翅膀帶有白色斑點,長得很像它的親戚——蛙口夜鷹。但油夜鷹很早就和其它夜鷹分化,走上了一條極其獨特的演化路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領(lǐng)蛙口夜鷹。在早前的中文名稱系統(tǒng)中,時常用“鴟(chī)”來稱呼這些鳥類,如油鴟(油夜鷹)、蟆口鴟(蛙口夜鷹)等。

大多數(shù)以夜鷹為名的鳥類長著一張寬闊的大嘴,適宜在飛行中捕捉昆蟲(夜鷹的近親雨燕也保留了這一特征)。油夜鷹卻長著強壯的鉤嘴,用來對付飛蟲是大材小用了,它的目標就藏在油夜鷹的名字里:富含油脂的果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油夜鷹的“鷹鉤嘴”,喙是鳥類最重要的取食工具,喙的形狀說明了鳥的食性。圖源:Sebastian Poirier

油夜鷹晝伏夜出,每當夜幕降臨,就會成群地離開棲息處,尋找植物富含油脂的果實。油夜鷹為了覓食,一夜之間可以飛到幾十乃至兩百多公里遠的地方。一旦找到了美味的果實,油夜鷹就用強而有力的鉤嘴剝開結(jié)實的果皮,囫圇吞下果肉和果核,消化完畢后再吐出種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洲油棕,蠟椰Ceroxylon spp,鱷梨Persea spp.等富含油脂的果實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圖源:Bizarre Beasts

囫圇吞棗的習性使油夜鷹成為了雨林中重要的種子傳播者。在油夜鷹聚集的洞穴外,播撒的種子如雨般散落,滋養(yǎng)了許多以此為食的小動物,久而久之還在洞穴底部生長出了微型樹苗森林(參考你用吃剩的牛油果核種植的水培盆栽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掉落地面的果核 圖源:macaulaylibrary.org

嘔吐物筑巢

南美洲北部有許多聚集了油夜鷹的洞穴,人們最早以為油夜鷹是嚴格的洞棲生物,其實油夜鷹也適應(yīng)棲息在樹上,畢竟睡在果樹上就可以免去每天的通勤之苦了。只是油夜鷹天生自帶的迷彩讓人難以察覺,在雨林里容易“隱身”。

不過油夜鷹還是會忠實地選擇在洞里生娃。它們是群居動物,沒有什么領(lǐng)地意識。一個合適的繁殖洞穴可以擠進成百上千的個體,那鳥均居住面積不比人類的高層建筑高。

油夜鷹的巢和它們的雨燕遠親十分相像,在洞穴高處的凸起筑一個碗型的巢。只不過雨燕筑巢用的是自己的唾液、羽毛、苔蘚等纖維,而油夜鷹的建材要重口許多:它們用唾液與半消化的食物黏合在一起,再鋪設(shè)一些反芻出來的種子在巢中央,難免還會有一些糞便覆蓋在上面。不過好在油夜鷹會不斷給自己的房子添磚加瓦,在舊的基礎(chǔ)上疊床架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雨燕和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油夜鷹混著“嘔吐物”的巢 圖源:Bizarre Beasts

答應(yīng)我,不要去想象你睡在自己吐出來的陳年隔夜飯里面,好嗎?

雖然有人可能會嫌棄可愛小鳥竟然能如此“骯臟”和湊合,但油夜鷹們顯然樂在其中。

夜視破紀錄

油夜鷹是少有的夜行性食果鳥類(另一種是鸮鸚鵡),棲息洞穴、夜行的習性像極了蝙蝠,油夜鷹和蝙蝠一樣善于使用回聲定位,能在錯綜復(fù)雜的洞穴和雨林中輕易辨別方向,靈活飛行,這是一種趨同演化。不同于蝙蝠的是,油夜鷹的回聲定位系統(tǒng)使用的是人耳可聞的清脆的咔咔聲,而不是蝙蝠尖銳的高頻音和超聲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注意,這不是蝙蝠 視頻來源:cornell.edu

不過,不像哺乳動物中繁盛的蝙蝠(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于嚙齒目的第二大類群),會回聲定位的鳥類少之又少,只有油夜鷹和幾種金絲燕點亮了這項技能。靠著回聲定位技驚四座的油夜鷹可沒有靠著一個技能躺平,它們還卷出了強大的夜視能力。

我們知道脊椎動物視網(wǎng)膜中的視桿細胞主要負責感知微弱的光線,而脊椎動物中,視網(wǎng)膜視桿細胞密度的最高紀錄正是由油夜鷹拿下的,其密度達到了一百萬個/平方毫米。順便說一下,人類的數(shù)據(jù)是十五萬。

但話又說回來,視網(wǎng)膜中被視桿細胞占滿后就沒有太多空間留給感知顏色的視錐細胞了,所以油夜鷹的視覺世界是模糊和單調(diào)的。

雛鳥煉油脂

如果有機會探訪油夜鷹的洞穴,你會聽到它們頻頻發(fā)出粗糲的咯咕聲。而且,它們的眼睛在燈光下會反射出紅色,初來到南美的歐洲人稱之為惡魔(le diablotin)。而在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一些原住民傳說中,油夜鷹被視為連接冥界的使者。不過,這并沒有阻止原住民開動腦筋利用“大自然的饋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鷹嘴紅眼” 圖源:Sibylle Schroer

別看油夜鷹平時愛吃油性果實,好像“很不健康”,其實它們的身體早就適應(yīng)了,油夜鷹的肝臟異常肥大,適合代謝高糖高脂的果實飲食,體內(nèi)也囤積了大量脂肪。

在原住民那里,油夜鷹的尸體綁在木棍上點燃就是現(xiàn)成的火把。當然,成年的油夜鷹可沒那么容易就被點了天燈,夜鷹總目的鳥類本身就是飛行高手,在回聲定位和暗光視覺的加持下更是不好捉。

成鳥不易捕捉,雛鳥那就唾手可得了。油夜鷹雛鳥的食物和成鳥一樣,而且雛鳥只管吃不管飛,比成鳥更加肥碩,大齡雛鳥的體重可以達到成鳥的1.5倍,而這厚重的身體里脂肪占比超過50%。原住民會在繁殖季進入洞穴,拔蘿卜似的從碗巢里采集肥碩的雛鳥,或者更粗暴地用長棍搗毀鳥巢,讓幼鳥掉下來方便采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油夜鷹成鳥和雛鳥 圖源:macaulaylibrary.org

諷刺的是,委內(nèi)瑞拉的原住民相信祖先的靈魂棲息在洞穴的最深處,不愿進入打擾,因而洞口附近的油鴟更容易變成燈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來選對住址很重要啊! 圖源:observation. org / Kees de Jager

那些不幸的油夜鷹最終會被熬煮成半透明的油脂,19世紀歐洲探險記載說,單只雛鳥可提煉出0.5升油脂,這油脂不僅可以食用,還是絕佳照明燃料,據(jù)說還可以治療呼吸道疾病。

還好,今天不再有人捕捉這靈活的胖鳥來獲取油脂了,委內(nèi)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shù)挠炅种性O(shè)立了多個洞穴保護區(qū),得以讓油夜鷹安寧地棲息繁殖。

撰文、攝影 | Capt.Z

來源:博物

編輯:小咕咕

轉(zhuǎn)載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