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新華社遼寧分社編委、領銜記者于力專門來到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阜新市彰武縣人民法院馮家人民法庭調研,實地了解遼寧法院系統(tǒng)實施“強基工程”三年來取得的成效。

“強基工程真正實現(xiàn)了司法資源下沉,使人民法庭舊貌換新顏?!迸阃{研的阜新中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叢凱介紹,昔日設施陳舊的法庭已蛻變?yōu)楣δ芡陚涞默F(xiàn)代化司法服務平臺,法庭智能化訴訟服務站和數字化審判庭等科技設備,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完成立案、調解、開庭等全流程訴訟服務。
當看到村民可通過可視化終端與法庭進行遠程連線時,于力稱贊道:“從‘強基工程’的硬件升級,能觸摸到司法為民的溫度?!?/p>
“省法院開展‘強基工程’,為我們積極創(chuàng)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奠定了堅實基礎?!?a class="keyword-search" >馮家人民法庭庭長王楠表示,通過擴大管轄權限、充實審判力量,法官年均辦案量提升30%的同時,案件調解率實現(xiàn)連續(xù)三年上升至44%,訴訟案件數連續(xù)三年同比下降在25%-30%區(qū)間。馮家人民法庭審判質效連續(xù)三年位于全省人民法庭前列。特別是將“厚道阜新”的地緣文化與“彰武治沙精神”融入司法實踐,總結提煉出“老哥調解六步法”,成功訴前化解矛盾糾紛300余件,獲評全省法院“評推樹”活動“創(chuàng)新成果”獎。
“治沙人一棵樹接著一棵樹種的韌勁,就是我們調解工作的魂?!蓖ラL王楠介紹調解案件時舉例:去年春耕時,兩戶村民因耕地邊界爭執(zhí)不下,老哥劉玉術帶著雙方到地頭,用木棍重劃田埂后說:“沙地人要懂守望相助,咱別讓一拃寬的地,荒了半輩子的情?!碑斕煜挛?,兩家人便合力修好了界樁。類似的“田間調解”“炕頭開庭”年均開展20余次,能讓30%的涉農糾紛止于訴前。

“‘強基工程’不僅輸送了科技裝備,更激活了鄉(xiāng)土治理的內生力,在馮家法庭,我看到了一幅現(xiàn)代化司法改革與地域鄉(xiāng)土文化共生的基層治理畫卷正徐徐展開?!庇诹υ谠敿毩私夥ㄍフ{解案例和現(xiàn)場影像時感慨道:“‘老哥調解六步法’用群眾語言解群眾心結,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本地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數據顯示,2024年,法庭轄區(qū)“無訟鄉(xiāng)村”11個,遍布六鎮(zhèn),占比29.73%,萬人起訴率下降42.6%。

從基礎設施升級到多元解紛機制構建,最終形成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土實踐經驗,馮家人民法庭的三次蝶變正是遼寧法院“強基工程”的有力注腳。調研結束時,于力在采訪手記中寫道:“‘強基工程’不僅重塑著人民法庭面貌,更在重塑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知方式。當司法服務真正沉到基層、暖在民心,便是法治中國最生動的基層實踐?!?/p>
來源:阜新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核丨黃艷輝
編輯丨秀 姿
文字丨張若桐
制作丨李 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