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他一開始真的很熱情。每天早上七點的早安問候,晚上十點的“到家了嗎”,像鬧鐘一樣準時。第一次見面時他說:“我從沒這么想了解一個人?!彼帕?,也愿意賭一次。前兩個月,他會為了約她吃飯從公司請假,朋友圈只曬兩樣東西——她的照片和兩人吃的火鍋。她以為,這就是愛情。
但現(xiàn)在,他看消息不回,約他見面總說“太忙了”。她開始胡思亂想:是不是她變胖了?是不是他說“喜歡獨立的女生”,她就太粘人了?

一、
真正讓她開始心慌的,是那天他發(fā)了一張自拍,配文是“想自由了”。她心頭一緊,這四個字不就是“我要跑了”的前奏?那晚她發(fā)了一條語音:“我們怎么了?”他隔了兩個小時,只回了一個“沒事”。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她翻著聊天記錄,一頁頁地往前翻,翻到兩個月前他還在說:“我怎么這么幸運能遇到你。”現(xiàn)在她才知道,多巴胺從來不講情分。它只對新鮮感和不確定性感興趣,一旦關系穩(wěn)定下來,它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心理學家海倫·費雪說過:“愛情初期,是一場由多巴胺主導的神經颶風?!?/strong>簡單來說,當你讓他感覺不到“追逐”和“挑戰(zhàn)”了,這場颶風也就停了。她曾經以為,好好對他、隨叫隨到、秒回消息,是對感情最忠誠的表達。后來她才明白,一直在線、毫無神秘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狀態(tài)。她的朋友小蕓也陷入過“過度穩(wěn)定”的戀愛。

小蕓在一起后幾乎每天陪著男友,周末不再和朋友見面,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他家做飯。有一天,她在男友公司樓下等他下班,他看到她時,臉上的第一反應是“你怎么來了”。那天晚上,小蕓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女朋友,而是一張總被用來擦桌子的紙巾,方便但可替代。
老子在《道德經》里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strong>意思是說,一切價值都靠對比體現(xiàn)。你總是出現(xiàn),他就不會覺得你珍貴;你偶爾缺席,他才會開始在意你的存在。
她終于明白,很多時候不是他變了,而是你讓他“太確定了”。你每天都在,你什么都配合,你每條消息都回得又快又全,他還有什么可期待的?真正的吸引,不是拼命靠近,而是適當保持距離。就像盲盒,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才讓人上頭。
二、
她開始把生活的重心慢慢找回來,重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再總是圍著他轉。慢慢地,他又開始頻繁發(fā)消息:“你在干嘛?”“這周末有空嗎?”她看著手機,笑了笑,沒急著回。
她知道,這不是欲擒故縱,而是她終于明白——想讓一個人一直追你,關鍵不是做得更多,而是留出空間,讓他還愿意靠近。真正讓人動心的,從來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他覺得自己還有機會做點什么。她開始反思——為什么同樣是她,剛認識的時候他追得緊、哄得勤,如今卻看一眼消息都嫌麻煩?他變了嗎?還是她做錯了什么?這時一個問題跳了出來:怎樣才能讓他重新投入追求?
答案藏在一個詞里:多巴胺。當你讓他的生活變得可預測、無驚喜、無挑戰(zhàn),他的大腦就會對你“自動降溫”。想激起他重新上頭,得讓多巴胺重新上線。而做到這一點,有五個方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