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村,是寧波市奉化區(qū)西塢街道下轄村,位于西塢街道東南,甬臺溫鐵路及甬新河貫穿該村。2005年由原石橋、王府、下塢、楊四岙五個行政村合并組成,轄石橋、王府、后王、下塢、楊四岙(現已拆遷)五個自然村。


四維村

甬新河四維村段

下塢自然村,一作下鄔,東為王府自然村和石橋自然村。村北近奉化至白杜公路。相傳鄔姓祖從鄔花樓下遷來,因位于鄔花樓下之北,故稱下塢。

下塢祠堂,坐北朝南,由門樓、正殿和東西廂房組成。

下塢祠堂

下塢堂前橫頭古民居,坐北朝南,現在建筑由堂前和東廂房組成,后面還有一座老宅,不知是不是同一建筑?

堂前西側石庫門

石庫門雀替石雕

古民居石窗

下塢后門頭古民居

石橋自然村,1950年--1955年曾為石橋鄉(xiāng)政府駐地,奉化至白杜公路南側,北與王府自然村緊連。村前橫河,原有三座石橋,故又稱石橋頭。據傳建村已有900余年歷史。南宋《寶慶四明志》已有石橋村的記載。三座石橋現都已不存(可能是在開挖甬新河時拆除了),現在甬新河上建有三座新橋--永豐橋、廻豐橋和廻源橋,不知是不是原來三座老橋的橋名?

石橋宗祠

祠堂門前對聯

石橋古樹

石橋村中370多年的楓楊樹

大長弄

大長弄古民居門額:《泰生》。

大長弄口有石鼓和石柱,這是一根八角形的石柱,據村民介紹:這是牌樓的石柱。


石橋民居


石橋樓宅民居,坐北朝南(偏東),現在建筑由堂前和廂房組成。正門設在廂房檐廊南端。


石橋樓宅民居

石橋樓宅民居后院

廂房檐廊

樓宅民居東廂房

石橋樓宅民居東院,坐東朝西,由石庫門和正房組成。

樓宅民居東院正房

石橋樓宅西民居

石橋前門頭民居

王府自然村,別名王虎頭,南端緊連石橋自然村。據傳北宋時已經建村,當時村旁有三池,稱王浦,至南宋,族中有人曾任高宗太子待讀。后高宗賜建府第,遂改“浦”為“府”,稱王府。

王府宗祠,奉化區(q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坐東朝西,由門廳、正殿和兩側廂房組成,正前方有一圓形水池。

王府祠堂石雕須彌座和花瓶形柱礎。

柱礎

王府宗祠,舊號福山王氏祠堂,先時有二:一日崇本堂,村西今址:一日三槐堂,址在后王。1956年臺風毀屋,三槐堂并入崇本堂。崇本堂曾重修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民國初年擴建成現有規(guī)模,現建筑于2021年重修祠。修繕后的福山王氏祠堂易名為“王府宗祠”。

王府井,這應該是口古井,不然不會在井蓋上寫上名稱的。


王府自然村的瓦爿墻。

王府西岸古民居

王府西岸古民居,坐東朝西,由門樓和正房組成。門額:“居之安”

西岸古民居,坐東朝西,由門樓和前后兩進組成。

西岸古民居


西岸古民居


王府宗祠旁的福山橋

這橋原來也是老橋,現已改建,據村民王師傅介紹,他們稱此橋為“庵地橋頭”,此地門牌為“王府庵地”,過去這里應該是有“庵”吧。

老橋板


后王自然村,位于王府村東側,據傳有350年歷史。因王府原亦稱前王,該村即稱后王。

后王自然村,左側墻邊有一對石鼓,這里原來應該是有一座門樓的,里面有一幢大宅。

里面的大宅,坐北朝南(偏東),由正門、堂前和廂房組成。


東廂房

門上有一“魁”字,這應該塊老匾,為“二十二名**王光奎立”。

楊四岙自然村(已拆遷),大栗山北麓,村北為平原。楊姓最早分居于四個小山岙之間,故名。今楊姓已無。村民鄔姓,明初由鄔花樓下遷入。

楊四岙自然村中的兩棵古樟樹,一棵為560年,胸圍770厘米、一棵為520年,胸圍550厘米。

楊四岙自然村屬于省地質災害點,拆遷后搬入了楊四新苑小區(qū)。

蓮峰寺
參考資料:《寧波市奉化地名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