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30日,德州學院附屬第一實驗小學迎來了一場文化與童真的交響——非遺工坊正式掛牌。一間標準教室大小的工坊,只有在三星堆博物館才能看到的“文物”映入眼簾。誰曾想到,這些“青銅”制品竟然是孩子們用紙殼與太空泥重塑的三星堆青銅面具,廢舊材料在稚嫩手掌中被賦予古蜀文明的神韻,仿佛將三千年前的青銅器鑄造現(xiàn)場搬進了現(xiàn)代校園。

學生們以廢舊紙箱為胎、太空泥塑形,覆以青綠古銅色染料,仿制的青銅大立人威嚴矗立,裂紋肌理纖毫畢現(xiàn)。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課程設計,既傳承青銅鑄造技藝,又融入環(huán)保理念。

剪紙區(qū)的紅紙翻飛中,城市面貌、偉人形象、花鳥山水等躍然眼前,春分燕影、霜降稻穗與紙編風鈴的叮咚聲交織成季節(jié)詩篇;掐絲琺瑯展區(qū),金絲勾勒的花卉在釉彩中綻放,印證著“燕京八絕”的千年匠心。

陶塤,七千載泥土淬煉的天籟,幽邃如立秋私語,攜三星堆青銅的蒼茫,在稚子指尖蘇醒為文明的低沉吟詠?!拔覀冏尯⒆釉谔諌_制作過程中觸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毙iL任陸說,學校構(gòu)建了“認知、解構(gòu)、創(chuàng)造”三級體系,讓非遺文化沁潤孩子成長的心靈。

當非遺遇見現(xiàn)代課堂,臉譜繪制的孩子們以朱砂點忠勇、黛墨繪剛直,將京劇行當?shù)拿艽a寫入斑斕油彩。書法練習的孩子在宣紙上臨摹青銅器銘文,墨痕間流淌著金石學的脈絡。

德州學院附屬第一實驗小學孩子們用他們的理解呈現(xiàn)出非遺的當代詮釋。

春日的暖陽斜射進非遺工坊,讓青銅面具又鍍上一層金邊。廊間懸掛的紙編風鈴隨風輕吟,恍惚間似有編鐘雅樂穿越時空。這里沒有冰冷的展柜,只有孩童指尖躍動的文化基因——當非遺不再囿于博物館,而是在校園土壤中生長出新的年輪,我們終將讀懂“活態(tài)傳承”的真正含義。

(張春法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