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賢的人生經(jīng)歷同陳永貴一樣,后世再也沒有人能夠復制,我們紀念吳桂賢,應該著重于紀念和宣傳她的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而不是她的“成功模式”,更不應該借她“平民總理”的身份來炒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桂賢1938年出生于河南鞏縣,家里一貧如洗,姐弟9人只有一個姐姐上過幾天學。1942年河南大旱,家里顆粒無收,一家人逃難到陜西,落腳在寶雞。13歲之前的吳桂賢大字不識一個,每天都要挖野菜或撿煤渣幫助父母維持生計,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1951年,新中國著力于發(fā)展工業(yè),需要從農(nóng)民中吸收大批工人,吳桂賢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參加了剛成立的西北國棉一廠的招工。

當時招工沒啥硬條件,有無文化均可,但年齡還是有限制的,必須年滿16周歲。不過那時候沒有身份證和戶口本,年齡全靠自己報,對于看起來過于瘦小的,會量一下身高稱一下體重。

吳桂賢年齡本來就小,加上家里窮導致長期營養(yǎng)不良,所以顯得特別瘦小,招工人員以不滿16歲而拒收。但吳桂賢一口咬定自己已滿16歲,還偷偷在身上藏了些小石頭,稱重時剛好符合體重標準,順利進入了國棉一廠,成了一名擋車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角色的轉換對于吳桂賢來說充滿著巨大的挑戰(zhàn),年齡小、不識字、完全陌生的機器,雖然有人傳授技術,但大字不識一個的吳桂賢學起來比任何人都吃力。

好在吳桂賢從小吃盡了生活的苦,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做一名合格的工人,她相信別人可以做到自己也能做到。

小小的吳桂賢懂得一個道理,當你不夠別人優(yōu)秀時,就要用勤奮努力來彌補。在工廠里,吳桂賢比任何人都吃得苦,勤能補拙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不久后,吳桂賢便熟練掌握了操作技術,得到了領導的認可。

吳桂賢深知知識的重要性,他參加了工廠的文化培訓班,上培訓班時同做工一樣刻苦努力,她抓住一切閑余時間學習,文化水平同職業(yè)技能同步迅速提高,很快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工人。1958年,積極向上、又紅又專的吳桂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鑒于吳桂賢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廠領導將她調到當時已經(jīng)大名鼎鼎的趙夢桃所在的小組,出任趙夢桃所在小組的黨小組長。

吳桂賢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后,虛心向趙夢桃學習業(yè)務,相互切磋紡織技術,共同攻關技術難關,兩人惺惺相惜漸漸成了好朋友。在工作中,吳桂賢總是搶著干最臟最累的活,每天都精神飽滿,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似的。

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后趙夢桃突發(fā)癌癥,并于1963年6月23日去世。還在趙夢桃重病期間,為了弘揚她的精神,激勵全廠工人,陜西省委正式以她的名字將其所在紡織生產(chǎn)班組命名為“趙夢桃小組”,由吳桂賢全權負趙夢桃小組的一切事務。

趙夢桃去世后,吳桂賢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帶領大家做出更好的成績,絕不能給好友趙夢桃丟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此以后,吳桂賢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她每天比別人提前一個小時到車間檢查設備,下班后獨自留在車間收尾歸類。因此,趙夢桃小組在上班期內(nèi),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工作而耽誤生產(chǎn)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吳桂賢的帶領下,趙夢桃小組創(chuàng)下了“萬錠無斷頭”的全國紀錄,其帶領的“趙夢桃小組”將接線效率提升50%。因為業(yè)績突出,吳桂賢連續(xù)多年獲評先進工作者,1965年更成為全國紡織系統(tǒng)先進典型,曾先后兩次被邀請到北京成為國慶觀禮嘉賓。

不久后,吳桂賢被推舉為西北國棉一廠的副廠長。在此期間,組織上為了提高她的文化知識,安排她到西北大學學習。吳桂賢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一個此前從沒有進過學堂的女孩子,三年后居然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西北大學畢業(yè),一時成為佳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8年起,吳桂賢陸續(xù)擔任西北國棉一廠革命委員會委員、主任,咸陽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陜西省革委會委員、常委等職。

在那個特殊年代,吳桂賢雖然身為革委會主任,但她仍然重視生產(chǎn),努力維持工廠的正常運作。面對同事的反對以及上級領導的批評,吳桂賢毫不退縮,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革命和生產(chǎn)沒有沖突,不生產(chǎn),大家穿什么?吃什么?

在中央任職的幾年里,吳桂賢的個人檔案仍在西北國棉一廠,個人待遇仍同以前一樣,月薪仍然只有67元,至始至終沒有領過副總理的職務工資,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一貫作風。據(jù)說每次開會時,吳桂賢都是一杯白開水,從沒有喝過茶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中央,吳桂賢是工人代表,陳永貴是農(nóng)民代表,他們兩人在工作上采取的是毛主席特地安排的“三三制”: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央工作,處理份內(nèi)事務;三分之一時間回到原單位,繼續(xù)抓工農(nóng)生產(chǎn);三分之一時間到全國各地調研,為國務院工作部署提供參考依據(jù)。在此期間,吳桂賢同陳永貴一樣,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在各項工作中都作出了不錯的成績。

1977年,吳桂賢主動向黨中央提出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的申請,獲得中央批準后,重新回到西北國棉一廠工作。事實上,她從未離開過國棉一廠,只不過這一次,她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她一生熱愛的紡織事業(yè)中了。

吳桂賢能出任國務院副總理,當然來自于特定歷史時期的選擇。但她能由一名沒有文化的普通農(nóng)家女孩,成長為新中國80萬紡織女工的卓越代表,則離不開她自身的努力奮斗。吳桂賢一生熱愛祖國的紡織事業(yè),始終不渝地踐行工匠精神,她善待同事,以廠為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深耕紡織文化,對我國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工匠精神,值得后人永遠學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吳桂賢老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