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時令剛剛進入關(guān)中的初春季節(jié),冷氣卻依舊凜冽,冬天御寒的衣服一件也減不下來。某天早晨出門,無意間的一瞥,路邊的柳樹枝條上泛出一抹鵝黃的嫩葉,畢竟是春天了,這是瞬間發(fā)生的一種本能的心理反應(yīng)。幾乎同時映現(xiàn)于腦際的景致,便是家鄉(xiāng)灞河岸邊獨成一景的柳色,還有回響于心頭的李白的詞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在灞河岸邊生活和工作了大半生,柳色已儲成永久的鮮活的記憶,確鑿捺不住初春時節(jié)那一抹鵝黃色的嫩葉的誘惑,約一二鄉(xiāng)友回到灞河灘上,在瞥見那一派柳色的瞬間,我頓生遺憾,不過遲來了三五天,柳樹枝條上的葉子已經(jīng)轉(zhuǎn)換成綠色了。河岸邊的柳林,姿意縱橫伸張著的粗桿和細枝上,都綴滿剛剛由鵝黃轉(zhuǎn)換為嫩綠的新葉;沒有一絲風(fēng),連接成一道綠色浮云似的柳色紋絲不動,沐浴著午后溫柔的陽光。我還是看到了一團夾雜在望不到頭的綠葉中的鵝黃色嫩葉,大約是柳樹種族中的一株異類,或者類同雙胞胎中的那個后生孩兒,卻讓我感受到鵝黃嫩色的無可替代的詩意。也許明天或后天,那一團鵝黃的嫩色就轉(zhuǎn)換為綠色,和漫空的綠云融為一體,成為今年的灞橋柳色了。

眼前的灞河和河上的橋,以及河邊橋頭的柳色,既不是李白們千古吟誦的柳色,也不是我記憶里的柳色。我無能想像千古詩家詞人眼里所見和筆墨所吟的柳色,卻淡漠不了我曾經(jīng)看慣也依舊鮮活的柳色。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在灞橋南頭的中學(xué)讀書,學(xué)校的北圍墻緊貼灞河河堤的南坡。河堤向水的一面,不過百米便有一道青石壘筑的擋水壩,壩與壩之間全蓬勃著一株株合抱粗的柳樹,無疑也是為著減弱洪水對河堤的沖擊力。站在灞橋上遠眺,柳樹的綠葉順河而上而下綿延三五十里,成為一種令人驚詫又浮泛詩意的獨特景象,自然可以理解歷朝歷代的詩家詞人,何以會留下無以數(shù)計的吟誦灞河柳色的詩章。而我所親歷的柳色下的風(fēng)景,是我的同學(xué)在河堤上柳蔭下讀書,或是于微明中在河堤上跑步做早操,卻幾乎看不到單男獨女談情說愛的場景,其實灞河水畔柳蔭之下野草叢中最是卿卿我我的佳地。在我印象最深的事,每逢周六下午回家,出學(xué)校后門便跨上河堤,打開我正在閱讀著的小說,一路讀過去,不用操心腳下的絆磕,更不用擔心撞人碰東西,那個時代的汽車很少,連拖拉機也是稀罕的機械,偶爾有人騎自行車過往,總是騎車人繞著步行者。這道于解放前修建的灞河長堤,堤面上可以對開汽車,屬于那個國窮民更窮的戰(zhàn)亂年代的非凡工程了。照例,周日下午返校時,一踏上河堤,便接著讀小說,享受在柳蔭里,卻幾乎全沒有感覺了。

也有令人痛切的記憶,我在這兒讀高中的三年,正遭遇著共和國歷史上最不堪的“三年困難”時期,饑餓的感覺是那個時代人的共同體驗。每到鵝黃的柳葉剛剛冒出,不僅村里和鎮(zhèn)上的居民爭相捋取,我和同學(xué)也爬樹攀枝,很小心地捋下嫩不堪捋的葉片,在一位當?shù)赝瑢W(xué)的家里煮熟,用溫水浸泡一夜,把柳葉里的苦汁排除,再一勺一勺分配給全班每一個同學(xué)。作為農(nóng)村出身的學(xué)生,自幼年我就吃慣了多種野菜野果,卻從來也沒聽說過柳樹葉子可以當做飯菜吃的事。想來也很自然,尋常那些諸如薺薺菜、灰灰菜和洋槐花、構(gòu)樹絮兒、榆錢兒等野生物,早成為饑餓年月的搶手貨,被搶挖搶摘一空,便把肚子的填充物擴大到柳樹枝上的葉子。當我攀枝捋采柳葉以及嚼食變成黑色的柳葉時,完全缺失了“年年柳色”的詩性浪漫,只有腸胃得到填充的滿足。

匆匆間20年過去,上世紀80年代,我又回到灞橋古鎮(zhèn),曾經(jīng)讀書的母校在灞橋的南橋頭,后來供職的文化館在灞橋北頭的古鎮(zhèn)上。剛進灞橋古鎮(zhèn)不久,便遇上早春河堤上一派鵝黃的柳色,傍晚時分就散漫在河堤上沙灘里,眼看著那鵝黃的柳葉一天天變得金黃,變成淺綠,又變成深綠色。有文學(xué)朋友來,我便以柳色喧嘩,招引他到河堤上散漫,無論說正經(jīng)事無論閑聊,無論是鵝黃的柳葉抑或是綠云般的柳色,都令朋友陶醉。然而,好景不長,大約是我到古鎮(zhèn)的第二或第三年,我發(fā)現(xiàn)柳樹的葉子發(fā)生了異變,一棵又一棵柳樹的葉子由深綠變成一種枯焦的黃色,剛剛?cè)肭锉懵淙~了,第二年就再也吐不出那誘人的鵝黃了。每當我周六回家和周日下午返回灞橋,騎著自行車在灞河南岸的長堤上行進時,便看到一種慘不忍睹的景象,死去的柳樹已被人齊根鋸斷,留下一個圓圓的樹茬子;一棵又一棵合抱粗的柳樹的龐大的樹冠上的葉子,呈現(xiàn)著如同肝病患者的枯黃色,不久也該被鋸斷了。未過三年,灞河南岸北岸的柳樹死光滅絕了。這些柳樹是上世紀40年代筑成這道河堤之后栽下的,30多年的樹齡,又得著灞河水的滋潤,棵棵都長到合抱粗的樹干,成為守護河堤的天然屏障;龐大的樹冠互相連接,構(gòu)成一道綿延幾十里的綠色云霧。壯觀而又不失柔美的柳色,年年月月,成為關(guān)中地區(qū)獨有的一道風(fēng)景。短短的兩三年間,灞河的柳色消失了;沒有了柳色的灞橋和灞河,如若李白有靈,該會發(fā)生怎樣的喟嘆?我聽說受害于某種病毒,也有人說是空氣中的有害的工業(yè)廢氣。我似乎憑本能判斷偏重于后者,那個時代關(guān)于空氣污染還是一個陌生的話題。無論如何,灞橋和灞河的柳色卻消失了。

我現(xiàn)在和朋友漫步著的灞河長堤,依舊是那道老堤,面目卻全非了。這兒已經(jīng)被改造被裝點成公園了,得著灞河水的滋潤,正兒八經(jīng)被命名為“灞河濕地公園”,河堤內(nèi)外種植著多種花草樹木,其中不乏頗為稀罕的品種,長堤外側(cè)和河堤堤面,是兩條筆直規(guī)整的通車和行人的大道,多條小徑曲里拐彎,從堤外溝通著堤頂,又彎轉(zhuǎn)到內(nèi)側(cè)的河灘;河邊原來的沙灘,也是奇花異草連片相間,柵欄圍護的木板小橋通到水邊;水邊長著密不透風(fēng)的野生葦子,有水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鳧游。我?guī)缀蹼y以想像,也一時很難從印象里的灞河轉(zhuǎn)換為眼前的景致。

我還是偏重這個時月里的灞河柳色。河堤內(nèi)側(cè)的灘地上和河水兩邊的葦叢里,有連片的柳樹,還有獨撐一方柳色的單株,不像是人為的栽植,而是自然的野生物。我和朋友倚在柳樹干上閑話,那一株株柳樹已經(jīng)有半抱粗了,柳葉剛剛從鵝黃轉(zhuǎn)換為嫩綠,散發(fā)的清爽之氣彌漫在空氣中,令我有一種發(fā)迷似的陶醉,記憶里缺失的柳色終于得到補嘗了……年年又有柳色了。

在灞水岸邊柳色之中漫步,和朋友少不得說到李白的詞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漢唐時期的灞橋是長安城的東大門,迎接貴客好友到此等候,以示敬重;送別也送到灞橋橋頭,依依不舍揮手;更有那些冒犯者被貶到遠方,親朋好友送別到灞橋,就不僅是傷心傷情的告別,而是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了??梢韵胍妿装倌甑耐醭校焙拥暮铀?、石橋上、柳蔭下落過多少淚水。

站在柳色中的長堤上,隱約可以眺見灞陵。灞陵里安臥著漢文帝,陵墓選在白鹿原西端的北坡上,坡根下便是自東向西倒流著的灞水,史稱灞陵,白鹿原隨后也有了另一種稱謂——灞陵原。灞橋距文帝陵不過三四公里,李白不說灞橋傷別而說灞陵傷別了?!妒酚洝防锏腻绷暝址Q“灞上”,泛指白鹿原以及原下的灞河小河川,灞橋也在其中。

我現(xiàn)在看到的灞河,河水邊依依著青春男女,祖孫三代散漫在柳色之中,偶爾碰見多年不見的熟人,握手敘舊,也都是輕松歡悅的腔調(diào),大約誰在這樣的柳色里,都不會有撇不開的心事。這里已經(jīng)沒有傷別,依舊著年年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