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衛(wèi)中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金剛鉆既指工具,也指技法。以硬碰硬,在瓷器上搞出點活計,必須有真功夫,必須有“兩把刷子”。

老陳,就是在瓷器上搞活的人。有“兩把刷子”,更有幾把錘子和鑿子,他是瓷刻省級非遺傳承人。

崩瓷鑿畫。以錘擊鑿,以鑿崩瓷,在瓷板、瓷瓶上硬生生地鑿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進他的瓷刻工作室時,老陳正在一塊瓷板上鑿刻一群在濕地上奔跑的麋鹿。鉆刀、鐵錘、瓷板互相敲擊觸碰,奏出“叮、叮、?!钡捻嵚伞w缏沟哪右衍S然瓷上,身上的一根根細毛清晰可數(shù)。放下錘和鑿,老陳抬起頭。瓷刻最需要的是專心,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分神。百萬次的錘鑿,一鑿差錯,就可能前功盡棄。他停下手里的活,熱情地接待我們。

幾句寒暄,老陳很快進入了他的瓷刻話題。瓷刻,就是以“金剛鉆”為筆、為針,在陶瓷上繪畫和刺繡,既有灑脫的書畫筆墨之韻,又有濃烈的金石雕刻之趣。瓷刻,又是一門極其辛苦的技藝,全靠工匠的手上功夫,一點一點在瓷器上鑿出黑白灰的層次。

邊說,邊走,老陳帶我們參觀他的瓷刻作品展示:這位老人是齊白石,在黑色釉面的瓷盤上,進行分層雕刻,整體不著色,形成層次豐富的黑白灰色;這是《迎客松》,是在白色釉面上刻的,刻好進行賦色,并自然晾干;這幅《鹽蒿上的丹頂鶴》,首先需要將瓷進行高溫窯變產(chǎn)生自然肌理,再根據(jù)這些肌理,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作……一件件作品,一幅幅畫面,讓我們這些“門外漢”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回到工作臺,老陳打開一本相冊,向我們展示他得意之作的靚照。方寸瓷盤,鑿刻的是責任與匠心。老陳身后墻上掛著的一塊塊金色牌匾,是對他的瓷刻成就的最公正評價。

非遺,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老手藝”,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需要勇敢地走進市場。老陳向我們介紹他在瓷刻上的創(chuàng)新探索:“傳統(tǒng)瓷刻多以線刻為主,我試著將油畫的光影、國畫的留白、書法的筆鋒融入其中。鑿刻《越洋電話》時,我用‘點刻法’在瓷盤上鑿出一百多萬個細密凹點。遠看如老照片般朦朧,近觀則能觸摸到人物指尖的溫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老師,瓷刻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你取得了成功。但現(xiàn)在已進入3D打印時代了,非遺手工有挑戰(zhàn)嗎?”同行者提出疑問?!癉eepSeek來了,你們作家有沒有遇到挑戰(zhàn)呢?”老陳把問題反推給了我們。

“瓷刻,也許有一天,人工智能也能做得很好,但我一點也不擔心。流水線始終不可能超越匠人的工藝。”他還是給出了答案,自信滿滿。

走出老陳瓷刻工作室,他的一句話仍言猶在耳:“唯有熱愛,才能使人持之以恒,去匠氣,生匠心,讓你從‘工匠’向‘藝術’進階?!笔堑模瑳]有熱愛,不可能有他三十多年的堅持,取得這么輝煌的成就。

身后,又傳來鋼鑿與瓷面碰撞的清脆聲音,我仿佛又聽見了來自古老文明的時代回響。濕地上的麋鹿,在老陳的錘鑿下,歡快地奔跑。

(本文作者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