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每年各種假期,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敦煌莫高窟都是旅游目的地大熱門。這里的壁畫與彩塑技藝精湛、風格多樣,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多重樣態(tài),也見證了古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然而,歷經(jīng)千年,不少文物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和病害。如何讓這些千年珍寶延續(xù)生命?“文物醫(yī)生”又需要哪些技能?

他是劉濤,年過花甲后,他更加注重鍛煉,幾乎每天都要遛彎,他也會主動幫助妻子承擔更多家務,買菜、做飯。但是,當他推開莫高窟的大門后,他是資深的文物修復專家,他的雙手可以打敗時間,延續(xù)歷史。
莫高窟55號窟內(nèi),退休后又被返聘的劉濤依舊堅守在一線,和徒弟們一起對窟內(nèi)起甲、地仗層脫落、酥堿等多種病害的壁畫進行修復。

敦煌研究院里,每一個文物修復師都有一個自己的百寶箱,劉濤的箱子里藏著的近百種工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動手制作的。剛工作的時候,修復并沒有什么專門的工具可用,大家就針對病害到處找,自己動手做。三十多年來,他反復琢磨嘗試,才攢下這滿滿一箱。注膠他用醫(yī)用針管加上洗耳球來精準控制滴量,除塵他用最軟的羊毛款腮紅刷,至于木質(zhì)、鐵質(zhì)的修復刀,他做了上千把,不斷地精益求精。

方寸之間,精雕細琢。日復一日、從早到晚的“面壁”修復孤單、枯燥,絕對稱得上是最考驗耐心的工作之一,但對劉濤來講,“面壁”是一種肯定,誰都不能拿修文物做實驗。他也是從幫工、學徒一點點練一點點干,技術(shù)成熟后才獲得“面壁”的資格。只要站在這,他就不允許自己有一絲怠慢,除塵、注膠、粘結(jié)、按壓……屏著呼吸,這雙手小心翼翼。

營建于宋代的55號洞窟壁畫面積超過500平方米,單是腳手架就搭了五層,洞窟里,免不了攀上爬下,大家仰著脖干,弓著腰干,甚至還得躺著干。
文物修復 “零失誤”守護莫高窟
從上世紀40年代起,一代代知識分子遠赴大漠深處,接續(xù)守護敦煌石窟,住土屋土炕,用土桌煤油燈,喝苦咸水,爬“蜈蚣梯”,靠鏡面折射借光臨摹研究壁畫。在極其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下,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堅守于此,代代相傳,做了大量的工作,讓荒蕪之地逐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典范。
責任和熱愛,讓劉濤最終沒能離開,也讓一批又一批守護者留在了這里。劉濤說,自己的師父正是大國工匠、被譽為我國“文物修復界泰斗”的李云鶴先生,他的身先士卒和耳提面命深深地影響了自己。
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因此修復工作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差錯。必須“零失誤”是劉濤記在心里39年的文物修復第一準則,這條“鐵律”,也成為他教給徒弟們的第一課。

和師父李云鶴一樣,劉濤帶徒弟時,也是話少做得多。
如今,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復團隊從最初的4個人已經(jīng)發(fā)展到今天的上百人,越來越多新的生命力加入到這片沙海綠洲中,年輕人占比超七成。
修復,要一毫米一毫米干。時隔30多年,劉濤對當時的每一處修復細節(jié)都如數(shù)家珍。
一個窟,十個窟,現(xiàn)在,劉濤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到底修復了莫高窟多少個洞窟了,但走在窟區(qū),看著一排排的洞窟,他都覺得親切。

如今,隨著敦煌石窟壁畫的保護與修復的技術(shù)和理念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長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或可成為現(xiàn)實。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壁畫保護在基礎研究、平臺建設、技術(shù)規(guī)范、病害治理和技術(shù)輻射等方面均取得得到快速發(fā)展,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央視網(wǎng)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