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勞動始終是那輪永不熄滅的恒星。當淬火的鐵錘在鍛件上敲打出歲月的年輪,當實驗室的指針在數據圖譜上描繪著創(chuàng)新的軌跡,文藝的長河始終奔涌著對勞動的禮贊。
歌頌勞動者,表現奮斗在各行各業(yè)中平凡而偉大的生命個體,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中要義。從革命年代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到新時代的開拓進取,從歷史洪流里的經典佳作到當下熒幕上的鮮活敘事,一代代文藝工作者以敏銳的視角和熾熱的情懷,將勞動者的故事鐫刻于文藝作品之中。這些作品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全景式勾勒出勞動者的精神圖譜,以藝術之名,為勞動者立傳,為奮斗者高歌。
篳路藍縷 以身為炬
回溯歷史的縱深,總有一群人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在荒蕪中開辟道路,在困境中點燃希望。他們的精神,如同一座座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他們的身影,同樣被藝術家敏銳捕捉,化作永不褪色的文藝經典。

1958年 石魯《山區(qū)修梯田》 國家博物館藏
畫家石魯致力于用畫筆詮釋勞動者的精神力量。其1944年創(chuàng)作的木刻版畫作品《勞動英雄回鄉(xiāng)》記錄了陜甘寧邊區(qū)“勞動模范運動”的真實場景,將勞動者的榮光鐫刻進民族記憶。同時,石魯秉承從生活入手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入到寶成鐵路等地,和建設者同吃同住,為勞動人民畫像。1958年石魯創(chuàng)作的國畫《山區(qū)修梯田》描繪了在高山坡地上開荒造田的場景,勾勒出“人定勝天”信念的視覺注解。他提出“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入田間地頭速寫農民勞作,創(chuàng)作出《麥地里的女孩》《麥垛邊的老頭》等作品,捕捉勞動中的人性光輝。

從左至右為《六號門》《焦裕祿》《鋼鐵年代》《青山不墨》海報
在影視作品中,勞動人民的群像更加立體。電影《六號門》中,謝添飾演的搬運工胡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扛起兩噸貨,挺直中國脊梁”的吶喊,為新中國工人階級立傳;電影《焦裕祿》中,李雪健以“克制的爆發(fā)力”還原了這位縣委書記忍著肝痛帶領群眾治沙的場景,“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話語至今震撼人心;電視劇《鋼鐵年代》中,鞍鋼工人在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寒冬中赤膊掄錘,用血肉之軀熔鑄“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時代宣言;電影《青山不墨》以全國勞模馬永順為原型,講述三代林業(yè)工人從“砍樹人”到“種樹人”的轉變,劇中馬永祥在雪山上種下最后一棵紅松的場景,象征著綠色發(fā)展理念的傳承。
經典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以大慶油田為背景,將石油工人“頭戴鋁盔走天涯”的豪邁融入激昂旋律,歌曲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吶喊,成為鐵人精神的符號;現代舞《黃河大合唱》以冼星海經典旋律為基底,通過群舞再現黃河纖夫的號子、墾荒者的汗水,舞者用身體的張力詮釋“保衛(wèi)黃河”的集體意志,將勞動場景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史詩。
弄潮時代 以夢為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一批又一批勞動者勇立潮頭,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只問耕耘、不計得失,在時代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用奮斗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電視劇《山海情》海報
電視劇《山海情》以寧夏西海固扶貧為背景,塑造了“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奮斗群像。劇中黃軒飾演的馬得福帶領村民用鐵鍬鑿開戈壁灘,熱依扎飾演的李水花拖著殘疾的雙腿徒步七天搬遷,這些源自真實人物的故事,讓觀眾看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生動注腳。該劇榮獲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用豆瓣9.2分的成績證明,主旋律作品可以成為全民共情的爆款。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以“時代楷?!秉S文秀為原型,展現90后第一書記帶領百坭村脫貧的365天,被網友稱為“青春最壯麗的告白”。主演楊蓉表示,黃文秀不同于過往的所有角色,她是真實存在的英模人物,她的事跡廣為人知,所以我們對這次的劇集創(chuàng)作滿懷敬畏之心。

從左至右為《大江大河》《守島人》《縣委大院》海報
電視劇《大江大河》講述了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故事,該劇榮獲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恰是因其“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的敘事功力;電影《守島人》根據“時代楷?!蓖趵^才夫婦真實事跡改編,他們32年如一日守護開山島,與惡劣環(huán)境抗爭,用生命詮釋“守島就是守國”的誓言,被譽為“孤島英雄”的精神史詩;電視劇《縣委大院》以基層干部胡歌飾演的梅曉歌為主角,展現新時代縣域治理中的挑戰(zhàn)與擔當,劇中干部與群眾共同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化解矛盾的情節(jié),折射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公仆情懷。
星辰大海 以智為刃
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有這樣一群勞動者,他們“隱姓埋名”,在各自鉆研的領域披荊斬棘,用創(chuàng)新突破極限,用科技照亮未來,托舉起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故事,也在文藝作品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電視劇《功勛》海報
電視劇《功勛》作為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用單元劇形式展現了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奮斗歷程?!饵S旭華的深潛》中,黃曉明飾演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用30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自主研發(fā)核潛艇,成功完成深潛實驗,劇中那句“對祖國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恰是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寫照。談及參演感受,黃曉明表示:“黃老的事跡教會我真正的英雄,從不需要聚光燈,因為祖國就是他們的明燈,星辰大海在先生心里。此生有幸演繹黃老的故事,是我作為演員的至高榮耀?!薄锻肋线系亩Y物》里,周迅飾演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連續(xù)奮戰(zhàn),用青蒿素點亮全球瘧疾患者的希望。周迅直言,出演屠呦呦壓力很大,為此從接觸到劇本,她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逐步地去了解這一領域以更好地展現出屠呦呦的形象。

從左至右為《袁隆平》《中國醫(yī)生》《問天》海報
電影《袁隆平》里,果靜林飾演的袁老蹲在稻田里研究雜交水稻的身影,與“禾下乘涼夢”的獨白,將科學家“讓天下人吃飽飯”的初心化作永恒畫面;紀錄片《中國醫(yī)生》中,陶勇醫(yī)生(本人出演)在傷醫(yī)事件后重返手術臺,一句“我愿做醫(yī)學的守門人”讓醫(yī)者仁心穿透屏幕;電視劇《問天》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背景,展現航天人從“神舟”到“天宮”的跨越,刻畫出中國航天的艱難起步階段及“無名英雄”航天人的背后艱辛,讓“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航天精神直抵人心。
百業(yè)同歌 以平凡鑄非凡
勞動的詩意,不僅存在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更流淌在平凡崗位的日常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將鏡頭對準平凡崗位上的英雄,那些曾被忽視的微光,漸漸匯聚成璀璨星河。

從左至右為《柴米油鹽之上》《奇跡·笨小孩》《種地吧》海報
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聚焦村支書、女卡車司機、雜技演員等基層勞動者,導演柯文思以國際視角詮釋“中國式奮斗”,獲27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電影《奇跡·笨小孩》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景浩為救妹妹,在深圳城中村組建“草臺班子”拆手機零件,暴雨中追趕貨車的奔跑,是千千萬萬創(chuàng)業(yè)者“逆天改命”的縮影;綜藝《種地吧》中,十位少年在142畝土地上播種、收割、直播帶貨,將“粒粒皆辛苦”的農耕文明注入“00后”的勞動基因,豆瓣8.9分印證“勞動綜藝”的破圈可能。
近年來,無數“草根”作家進入主流文學視野,勞動敘事呈現多元化的傾向?!按蚬ぴ娙恕编嵭…偟摹惰F》以流水線女工視角書寫:“鐵,是金屬的骨頭/也是我的骨頭”;胡安焉的非虛構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遞》以19年漂泊經歷,勾勒出“零工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精神圖譜;陳慧的《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以菜市場小販身份,用方言寫就市井百態(tài),讓“基層敘事”從凝視轉向共情。他們不僅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通過寫作改變了命運,也借筆下人物反映轉型社會中打工者的真實狀態(tài),引起一代人的共鳴。

電影《水餃皇后》海報
今年“五一”檔的電影作品,同樣將鏡頭對準勞動者,勾勒每一個為生活奔赴的身影。這些影片聚焦平凡崗位上的非凡精神,展現逆境突圍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職場競爭的人性博弈、邊疆小鎮(zhèn)的孤膽堅守。從餐飲創(chuàng)業(yè)者到金融精英,從貨車司機到基層民警,“五一”檔的主角們來自不同行業(yè),卻共同書寫著勞動者的奮斗史詩:是困境中攥緊拳頭的堅韌,是逐夢時眼里不熄的火焰,是責任面前挺直的脊梁。
正如《水餃皇后》導演劉偉強所言: “普通人的故事最有力量,因為我們都在生活中‘包餃子’。 ”文藝作品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讓每一個在生活里低頭趕路的人,在別人的故事里看見自己的影子,汲取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當銀幕亮起又暗下,勞動者的故事仍在現實中續(xù)寫,而文藝作品早已將這份滾燙的生命力量,悄悄種進了每個人的心里。
文藝作品不僅是時代的注腳,更是對勞動價值的永恒禮贊。它們告訴我們:無論是黃土地上的拓荒者,還是寫字樓里的創(chuàng)業(yè)者,每個用雙手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時代,讓我們向每一個認真活著、努力奔跑的自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 | 張鈺童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