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5日的北京天空陰沉沉的。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已經進入第二天,毛澤東眉頭微蹙,注視著會場中間正在發(fā)言的彭德懷。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即使打爛了,最多也就是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推遲幾年而已。
如果讓美軍駐扎在鴨綠江邊和臺灣海峽,他們隨時可以找借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strong>
彭德懷聲音低沉但堅定。
這番話讓會場氣氛為之一振。毛澤東站起身,眼神堅定:「彭老總說的太對了!朝鮮是我們的鄰邦,中國人民絕不能對美國侵略者的暴行無動于衷。
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必須參戰(zhàn),利益極大,不參戰(zhàn)損害極大?!?/p>
會議結束后,毛澤東轉向彭德懷:「給你十天時間準備,出兵日期初步定在10月15日?!?/p>
至此,一個重大的歷史問題塵埃落定——由彭德懷,而非林彪,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

最初的構想
回到兩個月前,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東亞局勢急轉直下。美軍迅速介入朝鮮內戰(zhàn),中國東北安全面臨直接威脅。
1950年7月的一個悶熱下午,周恩來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開了一場關鍵會議。
參會者包括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第四野戰(zhàn)軍司令員林彪和副政委譚政,以及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總情報部部長李克農、總后勤部部長楊立三、作戰(zhàn)部部長李濤、摩托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等軍方高層。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組建東北邊防軍,林彪是唯一一位作為野戰(zhàn)軍司令參加會議的高級將領。
會上,林彪表情凝重,他從戰(zhàn)略角度分析了東北地區(qū)的重要性,以及中朝關系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東北是我國工業(yè)基地,也是通往蘇聯(lián)的戰(zhàn)略走廊,」林彪語調平緩但擲地有聲,「建立東北邊防軍不僅是防御需要,更是戰(zhàn)略威懾?!?/p>
他進一步建議,以第13兵團為骨干組建東北邊防軍,并強調這支軍隊應承擔雙重任務:對內保衛(wèi)東北地區(qū),對外作為戰(zhàn)略威懾力量。
三天后的7月10日,第二次會議繼續(xù)討論組建細節(jié)。這次林彪更加積極,當被問及第四野戰(zhàn)軍能否支援時,他毫不猶豫地表態(tài):
「第四野戰(zhàn)軍責無旁貸,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裝備出多少裝備。」
經過討論,會議決定從河南、廣東、廣西、湖南、黑龍江等地抽調13兵團的38軍、39軍、40軍及42軍,炮兵第一師、第二師、第八師,以及高射炮團和工兵團,共計二十五萬五千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大多來自林彪曾經指揮的第四野戰(zhàn)軍。
為了加強統(tǒng)一指揮,會議還決定成立第四野戰(zhàn)軍特別司令部,所有部隊統(tǒng)一由特司負責指揮。
同時,成立東北空軍司令部,也由第四野戰(zhàn)軍特別司令部統(tǒng)一指揮。這一系列決定經周恩來斟酌修改后,給林彪過目,最終于13日報請毛澤東批準。
林彪還親自提名粟裕擔任這支部隊的指揮官。他與粟裕共事多年,深知其軍事才能。
會議最終決定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后勤司令員。
然而,命運弄人。粟裕當時正在青島療養(yǎng),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履行這一重任。得知任命后,他急忙托羅瑞卿向毛澤東傳遞了一封信,詳述自己的健康狀況。
毛澤東于8月8日復信道:「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系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yǎng),直至病愈?!?/p>
周恩來和聶榮臻考慮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蕭勁光、蕭華也一時無法到東北邊防軍任職,便聯(lián)名致函毛澤東。
建議東北邊防軍「先歸東北軍區(qū)高崗司令員兼政委指揮」,待粟裕、蕭勁光、蕭華赴任后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毛澤東同意了這個過渡安排。
此時,朝鮮戰(zhàn)場風云變幻。
8月下旬,朝鮮人民軍向南推進的勢頭減弱,戰(zhàn)局出現僵持,形勢逆轉的可能性大增。
毛澤東和周恩來不得不重新考慮東北邊防軍的領導人選。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林彪身上。
關鍵的對話
1950年9月的一個傍晚,西山別墅區(qū)一棟小樓內燈火通明。毛澤東坐在藤椅上,手中的香煙裊裊升起一縷青煙,對面坐著神情嚴肅的林彪。
「林彪同志,你對出兵朝鮮有什么看法?」毛澤東開門見山地問道。
林彪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沉思片刻后,表情凝重地回答:「主席,我認為目前情況下出兵朝鮮風險太大。我們剛剛結束內戰(zhàn),百廢待興,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緒?!?/strong>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xù)分析道:「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yè)國家,他們的軍隊裝備極其先進。
據情報顯示,美軍一個師就有各種火炮一千五百多門,而我們一個師只有三十六門。他們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而我們的空軍和海軍才剛剛起步。」
林彪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在這種裝備懸殊的情況下貿然出兵,極可能引火燒身,后果難以預料。」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認為,我們可以在東北部署重兵,一方面保衛(wèi)邊境安全,另一方面作為朝鮮人民軍的戰(zhàn)略支撐。朝鮮人民軍可以轉向游擊戰(zhàn)方式與美軍周旋?!?/p>
毛澤東靜靜地聽完,深吸了一口煙,緩緩吐出。他并沒有立即反駁林彪的意見,而是陷入沉思。
接下來的幾天,毛澤東多次與林彪長談,試圖改變他的看法。但林彪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次談話中,林彪還向毛澤東坦言了自己的健康狀況。
「主席,您也知道我的身體狀況,」林彪語氣略顯疲憊,「每晚失眠,怕風、怕光、怕聲音,這些癥狀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我?!?/p>
毛澤東對林彪的健康問題心知肚明。
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被友軍誤傷,子彈洞穿右肺葉,不僅傷及肺部,還擦傷脊椎,損傷中樞神經,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后遺癥。即使在蘇聯(lián)接受最先進的治療,也未能徹底康復。
毛澤東十分關心林彪的健康。
他曾專門委托負責中央高級領導人健康的保健醫(yī)生傅連璋看望林彪,并指示從上海、北京、天津調來一流的醫(yī)學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專門為林彪診治。
甚至他還指派蕭華代表中央統(tǒng)一負責這項工作,確保林彪能得到最好的醫(yī)療照顧。
專家小組對林彪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全面檢查,從神經系統(tǒng)到心臟、腸胃、肺部,無一遺漏。傅連璋將最終的診斷報告呈遞到毛澤東面前,報告的結論出人意料。
毛澤東站在窗前,手持報告,眉頭緊鎖。他沉默良久,指尖輕叩窗框,仿佛在權衡一個重大決定。
這份診斷結果不僅關乎一個將領的健康,也將改變中央最初的戰(zhàn)略部署。
而當林彪收到毛澤東親筆抄錄的曹操的《龜雖壽》時,憑借著對局勢的敏銳洞察以及過往經驗積累,他內心已然對某些關鍵信息有所領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