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發(fā)生的一起血腥事件,如同火星濺入火藥桶,瞬間點燃了南亞地區(qū)的緊張局勢。一名當?shù)貙в闻c數(shù)十名游客慘遭武裝分子殺害,一個名為“抵抗陣線”的組織宣稱對此負責。

然而,印度政府卻將矛頭直指巴基斯坦,指控其“幕后操縱”,隨后便祭出一連串制裁措施:暫停《印度河水條約》、關閉邊境口岸、驅逐外交官等。巴基斯坦方面則強硬回擊,關閉領空、切斷貿(mào)易,并發(fā)出“斷水即戰(zhàn)爭”的警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沖突看似是印巴兩國圍繞恐怖主義的常規(guī)博弈,實則背后隱藏著更為危險的邏輯——印度妄圖憑借“水霸權”壓制對手,卻對自身的致命弱點視而不見。

從地理位置上看,克什米爾的爭議領土橫亙在印巴之間。印度掌控著印度河上游的冰川與支流,而這條河流貫穿巴基斯坦全境,滋養(yǎng)著全國80%的耕地,支撐著該國21%的GDP。一旦印度關閉水閘,巴基斯坦將面臨180萬公頃農(nóng)田絕收、30%電力系統(tǒng)癱瘓的滅頂之災。莫迪政府顯然深知這一點,暫停《印度河水條約》這一制裁手段,無疑是對巴方農(nóng)業(yè)、能源、民生的一次“無差別打擊”。

但諷刺的是,印度在揮舞“水武器”時,似乎忘記了自己頭頂上還懸著一把“水劍”——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稱雅魯藏布江)。

2020年,中國宣布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開建全球最大水電站,裝機容量是三峽的三倍。盡管中方強調對下游影響“不足2%”,但印媒卻持續(xù)渲染“中國水威脅論”,甚至污蔑中國在藏南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掐住印度脖子”。印度對上游的焦慮與對下游的霸道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雙標”背后,暴露出的是印度的心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印度敢于對巴基斯坦實施“斷水恐嚇”,根源在于《印度河水條約》賦予其絕對優(yōu)勢。該條約雖要求印度將西部三條河流的使用權讓渡給巴基斯坦,卻未限制印度在上游修壩蓄水的能力,使巴方始終處于被動。然而,雅魯藏布江的情況截然不同。這條河的國際法地位模糊,中印之間也沒有水資源分配協(xié)議。

一組數(shù)據(jù)揭示了水資源的戰(zhàn)略分量:巴基斯坦42%的勞動力依賴印度河流域的農(nóng)業(yè),而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超6000萬人靠雅魯藏布江水系生存。倘若極端情況發(fā)生,印度對巴施加的“水制裁”傷害值,可能遠不及中國潛在的反制能力。

克什米爾沖突,成為了印度霸權邏輯的試金石。印度試圖通過水資源威懾,強化對爭議領土的控制。但這種霸權邏輯正在遭遇反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印度把河流變成地緣政治的砝碼,或許也該想想,那個被自己稱為“布拉馬普特拉”的河流上游,究竟攥在誰的手里。